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郭戎、韩充、李炎以及留守汴州的长缨军参谋们忙碌了整整三天的时间,赶在军议举行之前,将早就准备好的计划进行了相当复杂的修改。
元和四年,八月十六,长安大明宫,紫辰殿之内举行了一次在京制侍重臣全部参加的制侍会议。
在会议上,在会议上,皇帝李纯主动提出,将已经试运行了接近一个月的制臣(内阁)制度、制侍会议制度写入唐律之中。
以唐律的行事,明确规定了制臣/内阁进行辅政的方式是代替皇帝批示奏疏(即,批注),以及草拟诏书(制诏)。
当然,制臣无论是批注还是制诏享受皇帝诏书一样,需要备份,需要通过中书省、门下省,方能产生效力。
制臣首领,即内阁首辅由皇帝亲自任命,不受制臣身份的限制,或者说不论成为首辅之前是什么身份,只要被皇帝钦点成为首辅,将自动获得侍臣和制臣的身份。
将制侍会议写入唐律的同时,将修改、补充、删除唐律内容的权力赋予了制侍会议。
只不过,无论是修改、补充、删除唐律,都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否则修改无效。
第三点,将兵部从三省六部中独立出来,成立枢密院,负责所有军务,郭戎将成为枢密院枢密使,郭戎统兵在外期间,由枢密副使老将高崇文、枢密副使韩愈代行。
虽然,这两点李纯都留下了后门,但是如此大幅度的让步和让渡,无疑表明了李纯与士人共治天下的决心。
至于皇帝留下的后门,根本就没有人在意,没有人真的不开眼的去拿掉皇帝用来自保的权力。
完成这两点的同时,制侍会议还通过了正式成立的第一份决议:
批准了由白居易、柳宗元、韩愈等人联合起草的北伐檄文,并通过了李纯御驾亲征的决议。
十月十七,《奉天讨逆北伐檄文》正式公布,同时公布的还有皇帝将御驾亲征河北。
这两条消息以及制侍会议,内阁制度,枢密院等消息随着朝廷的邸报,各路探子,走出长安,走向了整个大唐。
十月十八,在郭戎的主持之下,参与北伐河北的各路兵马的主要将领齐聚汴州,举行了第一次关于北伐的军议。
在军议上,公布了皇帝李纯将御驾亲征,并且公布了规模宏大的北伐计划,当然郭戎也严格强调了已经推行了四年之久的保密条例。
同一日,皇太子李宁从汴州出发,返回长安。
十月二十二,一路兼程的太子李宁返回长安。
十月二十三,大唐皇帝李纯在天策军,左、右千牛卫、左金吾卫的护送之下,从长安出发。
十月二十八,李纯抵达洛阳。
十一月初一,李纯抵达汴州,同日,李纯在汴州参加了由郭戎主持了北伐之前的最后一次军议。
十一月初四,李纯、郭戎抵达滑州,同一日,所有参与北伐的唐军已经全部做好准备等候在了大河的南岸。
十一月初五,李纯、郭戎抵达白马,第二天就约定中的北伐开启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