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萧衍,感觉委屈了侯景,让朱异传话:普通老百姓家有三五个客人,还招待得很好。朕有一个客人却惹得他生气,这是朕的过错。随后,厚赏侯景,以示抚慰。
侯景又与北魏宗室元贞密谋造反之事,元贞害怕跑回建康告诉萧衍,萧衍还是不听。
南梁上下面对侯景的谋反预备行为,为何有如此近乎白痴的表现?我们先看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再加以分析,看是否正确。
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及领头人萧衍的态度有极大关系。
南梁后期,因北方劲敌北魏分裂,无暇顾及南朝。南朝边境相对安宁,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武将出身的萧衍,开始追求安乐,沉迷于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萧衍多次欲舍身出家,自奉仁慈。整天干和尚的事,朝纲不废弛就怪了。
545年,梁散骑常侍贺琛,向梁武帝萧衍痛陈时弊,说户口减落,风俗侈靡,官场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
萧衍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贺琛闭上了嘴:拿出证据来。
证据?以逆来顺受著称的南中国老百姓多次揭竿起义,就是最好的证据。
527年至548年中,南梁农民起义万人以上规模的,就高达8次之多。
上述一番描写,一个因信奉佛教而变得白痴弱智的昏聩君主形象跃然纸上。然而,真相果真如此?我们来看。
先请注意萧衍得知侯景起兵造反后的表现—“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就差乐的手舞足蹈了。这表现不是在等着侯景造反,就奇了怪了。
等着侯景造反,天方夜谈?好,我们来从头捋一捋,看看是不是天方夜谈。
萧衍当初为何同意接纳侯景?那是侯景以治下河南十三州降梁,这十三州,可是南梁与东魏对峙的缓冲之地,战略CBD。由此,萧衍才欣然接受豺狼一样的侯景,还派了十万大军去接应。
然而,萧衍没想到侯景这么不争气,半年不到就被东魏击败,河南丢了不说,还连累南梁在寒山之战损失十万精锐,皇侄萧渊明被俘。
再看侯景,一点儿事儿没有,率800残兵悠哉悠哉退到南梁国境,还趁机占了南梁军事重镇、建康的门户寿阳。
由此造成的结局是什么?是侯景成了萧衍手里的一枚烫手山芋。
萧衍之前为何如此厚待侯景?是因为他手里不仅有地,还有兵马,借助他的投靠,可拿下河南之地,甚至能一举荡平中原。如今,不光河南没了,还搭进去一个寿阳,这可是萧衍与几代北魏皇帝斗智斗勇才赢回来的寿阳啊。
所以,如今的萧衍,一想到侯景,一定是气不打一处来。那既然这么恨侯景,派人去剿灭不就行了?反正他不过才八百兵马。
然而,萧衍不能。趁人病要人命的事儿,萧衍不会做,至少不敢明做。为何?因为,这样不仅会颠覆其多年以来打造的以慈悲心肠示人的光辉人设,还会断绝异国大将来投之路。
萧衍在位的后半段,南梁成为异国大将的避难所,是有据可考的。其时,正赶上北方的北魏动乱,六镇起义,高欢、宇文泰双雄对峙,乱糟糟的几十年,不少北方英豪流落南朝,羊侃、贺拔胜、独孤信,甚至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大隋的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