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清明思丝雨(入梦),行者移魂地(断肠)。往往离别伤感总少不了雨,仿佛在安慰,又仿佛在挽留,你也知道吗?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与重阳合称春秋二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
其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寄托哀思,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唤醒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不同朝代、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踏青、植树、墓祭、插柳、蚕花会等等,但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我记得读书那时,清明节有放半天假的,倒是忘了放上午的还是下午的了,这关系到的是我们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总之让我觉得这学校特别抠,放半天不如不放呢!当我知道有没假放的,心里又舒坦了不少。
之后的清明大多放一两天假了,我天天都在盼着放假,难盼难等,易来易过,尤其期待节日假的到来,痛苦吗?麻木吗?也不太算吧。
雨本无色无味,奈何人间烟火,人之多情,让其丰富起来。每逢清明时节,天,总会下点毛毛小雨,未曾不下,清明清明,倒也舒服,倒也神奇。这点凉雨打在我们身上不痛不痒,却让我感到如此之沉重,本想着不用带伞就能出门,可经不住唐僧的紧箍咒,往往都是打伞出门。
怕雨打湿了眼眶,如雨下,如雨殇。
在此前后,爷爷奶奶他们很忙碌,带上农具和种子就往田里跑,耕地埋种,播种好之后浇上水就大功告成。我只知道春和景明,气温回升,雨量增多,不论什么时候都适合耕种,为何偏偏挑这几天?奶奶告诉我这很多都是农民们种出来的宝贵经验,什么能种什么不能种,又在什么时候种,这也是上天赐予的大好时机,错过了今年,就只能等明年咯。不仅仅他们,其他人也是如此,每年的这个时候总能看到土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倒也验证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农谚。
奶奶从不会去买那些塑料的伞,那些商店们会在清明节到来前摆上伞以供买家提前购买,所以我们有时候只要看店家卖什么就知道什么节要来了,没记错的话,奶奶是这么称呼挂青纸的。也许是手做的更能向他们传达到自己的心思吧,她只会让爷爷买一些红绿纸回来,买一次就够用好几十年了,毕竟一年仅挂一次,不知为何,这些事爷爷从不过问,都是奶奶在一手操办。
她从抽屉里找到剪刀,把纸折叠起来,这样剪一剪,那样剪一剪,最后剪成了一把把伞。我站在她旁边看着,居然也学会了如何去剪,不由感叹奶奶年事已高,但仍是心灵手巧。剪好后便会去挑选一根合适的竹棍,将入土的那部分削尖,最后把做好的红绿纸串挂在竹棍分支上,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我们彷徨在翠林小道,似是游荡在阴间,寻往安魂之处进行拜祭,长辈们也将其称作为挂山、拜山、扫山。古代祭祖有三种重要场所,祭祀宗庙,祭祀祠堂,祭祀祖坟,我们便是去祭祀祖坟咯,长大以后还会知道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战斗英雄,国和家,不可分割。
奶奶是一个人去的,年年如此,就算不去,也要将做好的伞交给我们,让我们将它插在坟上或是坟的周围。插这个也有讲究的,可我只知道不能插到别人的坟那去,其他的就无从知晓了,正常情况下夫妻是葬在一起的,但我们这的可不太好辨清。清草,摆祭品,烧纸钱,鸣鞭炮,蓦然回首,沐浴春雨,风中飘扬,似乎很开心、很满意。
死,是什么感觉?看墓鼓起,一个又一个,心中无感,又望眼欲穿,我想我们都会体验一次吧,身归故土(长眠),魂飞帝所(永居),折柳予你(久留)。也许我们都不知道死是什么感觉,就像我们不知道生又是何感,幻想我们会分离,终会在某一天,某一地,再一次相聚,无忧,无虑,把酒夜谈,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