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日子就这么波澜不惊地如流水般向前推进。
老杨像所有过去家庭中的男主人一样,虽文化程度不高,还总是出口成脏,说话也一点不好听,脾气更是算不上好,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不仅是酒鬼还是个大烟袋。但同时,他毫无怨言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吃苦耐劳,无论再辛苦再累,仿佛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工作机器,只不停地工作工作,只为了赚钱赚钱。平时节省惯了的,不舍得吃好的,不舍得喝好的,连唯一的嗜好,抽烟喝酒,也是喝最便宜的酒,抽一块五一包的红塔山。
如今儿女们个个都成家立业,只剩下小儿子和三姐玉梅,老杨夫妇感觉他们即将胜利在望了。虽然儿女们都很孝顺,逢年过节拿钱拿东西补贴给老杨他们,但老杨夫妇的日子却从来没有变过,一如既往。
小儿子初中辍学后,老杨夫妇想让他跟两个哥哥一样,去学木工。习惯听从家里安排的小儿子先军这次却直截了当的拒绝:“不,我不学木匠”他说家里两个哥哥都是学木匠的,还有个姐夫也是木匠出生,在镇上开店卖家具。他在家里就闻够了那股子新木的味道。看到二哥辛苦做学徒好些年,好不容易出师,自己也能养得活自己。但他木工做的再好,最后还是被镇长家看不起,不愿把女儿嫁给他,他更认定了自己以后不要学木工,做点什么的都比做木工好。
老杨夫妇一向是最疼爱这个小儿子的,于是就问他不想学木匠,那想学什么,总得学个手艺活吧。小儿子先军激情澎湃地回答:我要开马自达。老杨夫妇有些意外,没想到小儿子想去开马自达。过去城镇发展慢,直快到了九十年代,马路上除了自行车和偶尔一两辆四个轮子的小轿车,渐渐多起来的,就是用来拉客送人的马自达。
如今马自达已经被淘汰,但在那时却是新兴的时髦交通工具,开上它,出去转悠着,送人到目的地,就能赚到钱,还不用出一点苦力。小儿子先军认准了开马自达是个悠闲快活又在挣钱的职业,坚定地不要学木工,要学开马自达。
老杨也没多说一句,转身就进屋拿了钱给他去学马自达。这几年,老杨贩菜的生意做得不错,颇有些盈余,家里吃喝都不用花钱,种的粮食每年产量越来越高,家里除了玉梅要吃药花些钱,也不再有太多要花大钱的地方。所以这几年,老杨手头上愈发宽裕。
但其实老杨是家里最辛苦的那个,每天凌晨就爬起来,挑着扁担去附近深山和远乡村上门低价收各家各户自己种的菜,等把两个扁担装的满满的,再挑着沉甸甸的扁担趁早赶到镇上的集市,按着市场上当天各种菜的平均价,卖出去,说白了就是中间商,赚的就是蔬菜的那一点差价。
这样每天起早贪黑的日子辛苦吗?很是辛苦,但老杨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辛苦,他好像是个干活的机器,从来不觉得肩头上的扁担有多重,也不觉得贩菜的路有多远,只要每天一毛一分一块钱的赚进自己的口袋时,他就根本就想起不起肩膀有多疼,脚底有多乏力,身体有多累。
老杨的力气足的就像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但一转眼,老杨已经快五十了。过去的人就是这样,总是活力充沛,充满干劲,即使脸上渐渐有了一根两根的皱纹,头发渐渐也开始白了,但只要精气神还在,仿佛永远不会老。
每天临近中午,菜卖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往回赶回家吃午饭。到家后,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老杨,先喝上一大碗杨婶早就准备好的凉白开,连吃上几碗饭,饭桌上的菜,一定就是昨天老杨扁担筐里剩的菜,有时候是萝卜,有时候是青菜,已经是被人捡剩下卖不掉的品相,杨婶就会把这些择干净,去掉烂的地方,炒成一盘香喷喷的蔬菜。
老杨吃饭一向很快,一顿暴风吸入后,本来精疲力尽的老杨好像立刻就恢复了全身的力气。这时候再点上一根红塔山,悠哉!爽哉!一片烟雾萦绕中,满足的老杨觉得神仙的日子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