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受排挤的同学向我伸出友谊之手
上一期说到老爸争取来了单位福利房。
终于要离开爷爷的老宅了,在湖边生活的这三年,其实挺有乐趣的,因为非常的接近大自然。而后面的生活,就不会再与大自然紧密接触了,再想接触大自然,就要去家门口的公园了。去公园,怎么着也得隔着一道围墙,心理上还是有点隔阂。
在湖边生活的这三年,也积累了很多好朋友、同学,离开之后,也会全部忘记,到了今天,我只记得三四个名字了。
对了,特别提一下,本书第一期所说的,救过我爸的那个大孩子,名字不叫大石头,也不叫大块头,我问过我老爸了,他的名字其实是叫大水头,因为他是发大水那年出生的,应该是1954年吧,我大伯也是那一年出生的。那年出生的好多人都叫大水,我大伯也是。大伯的小名是大水,大名不是这个,而那个救了我爸一把的人的大名,就叫大水,他儿子和我是同学,不过现在也只记得他的名字了,因为我离开湖边之后就再没联系过他。
好了,咱们搬家吧。
搬家的过程我记不清了。看来我的记忆力也不是那么的牛逼,也有我记不住的事情啊。这也是我写这篇回忆录的原因,在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记下尽可能多的回忆,哪天老年痴呆了,我就真忘了。
关于新家。
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新家里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房子实在太小了。
和湖边老宅一样,这个小平房也在一个巷子里。那时候的民宅都是这样,在大马路旁连成一片,就靠一些小巷子,在这些房子中间穿来穿去。从马路边走进巷子,左拐之后再右拐,接着再左拐,就到了这个小房子。嗯……说了半天等于没说……
房子的顶部是黑瓦,墙面用石灰抹上了,看不出墙砖是什么颜色。
从巷子一进入房子,是一个狭长的小房间。一看就知道,这一小块是后来延申盖出来的,明显这个小房间占用了一点巷子的路面,它的面积比现在楼房上的阳台还要小,只够放下一张小床,连床头柜都放不下,我就睡在这个所谓的小房间里。小房间的后面,才是这个房子的主体,是一间20多平米的大屋子,父母就睡在里面。父母的大房间和小巷子隔着我的小房间。就像个门神一样,看守在父母的大房间门口,要想进我父母的房子,必须要过了我这关!霸气。
房子的侧面,是一个黑黑的小棚屋,小棚屋里是厨房,后面又放了一张床,还在栖霞一个人住的婆婆,这时候就被接过来,住在这个小棚屋里了。这时候的婆婆七十五岁左右,她还要再跟着我们生活二十年。
房子的背后,是一面红砖的墙,把我们家和后面的一间工厂隔了开来,这个工厂是个制造铜管的工厂,后面会有些和这个工厂有关的趣事,到时候再说。
住进这个房子,全家都是很高兴的,因为这里的地面是水泥的,和小时候在栖霞住的房子一样了,水泥地面很棒,因为非常好打扫,而且水泥会反光,让屋子里看起来非常明亮。不像爷爷湖边的老宅,那种夯土的地面很黑,也不反光,从门口向屋子里看,整个屋子都是黑乎乎的。
回到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