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马丁道:“这不是传说,是史实。这里百姓为了纪念这一活动,将此石称作‘太平石’,每年中秋都组织这项活动纪念戚继光将军,祝愿太平,四百多年来延续至今。”
颖慧道:“我只知道我们这到处卖光饼,说是与戚家军有关,想不到家乡竟然有这样的故事。”
“还有呢,小梅家附近有一座义乌城隍庙。”
颖慧说:“对呀,我就奇怪了,我们这怎么会有义乌城隍庙,也与戚家军有关吗?”
我说道:“我们城关有三座城隍庙,一座府城隍,一座县城隍,还有一座义乌城隍。戚家军基本上是浙江义乌人,他们是背着义乌城隍符出征的,来的时候驻扎在东关小梅家附近的临水宫与关帝庙内,为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在东关建立了义乌城隍庙。文革时庙毁了,现在又得到了重建,是为了纪念在这里牺牲的戚家军将士。”
颖慧道:“没想到来了一趟兰溪,真长见识了。”
吃过晚饭,我们便上街观看曳石比赛了。果然如马丁所说,比赛热闹非凡,参加比赛的队伍是由不同自然村、街自行组队,队伍由数十人组成,有的队伍甚至敲锣打鼓助威。大青石磨着石板路,撞出串串火花,坐在青石板的年轻人紧张地抓着绳子,生怕掉下来。两只队伍相遇的时候,大家都想着往前赶,拉绳的壮硕汉子拚了命奔跑,场面十分刺激火爆。我拉着颖慧挤在人群中,踮着脚观看。马丁告诉我们,前几年一些街上铺了水泥,怕损坏路面,用车胎代替太平石,结果没有这种热闹场面,现在又改了过来。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我与颖慧坐在办公楼的顶层上,看一轮大大的明月悬挂在海面上,登虎洋万顷碧波微微荡漾,潮水漫过滩涂上的大米草,轻轻拍打着附近的海堤。颖慧靠着我,我俩就这样静静地坐着。
“乡下生活习惯吗?”
“习惯。乡下工作虽然艰苦,但是也有许多有意思的事。”
颖慧侧过头来看着我:“说来听听,有哪些好玩的事?”
“这里的民俗挺有意思,这是我们在书本上课堂里见不到的。每年三月三,山里的畲族青年男女就来到镇后面的茶山上赛歌,赛歌十分精彩,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到这里观看。”
去年的三月三,我平生中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畲族年轻男女的赛歌。在这之前,我只看过黄婉秋主演的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真正的赛歌丝毫不逊色于电影当中的场面。赛歌会上,还有畲族青壮年表演传统武术“盘柴槌”等,很有意思。
“小梅会唱畲歌呢,如果那天在,让她对对歌,我们在下面听才好玩呢。”
我笑道:“那她保不准就让哪位畲族小伙带走了。”
我接着给颖慧介绍:“每年三月二十三,这里的渔民还开展妈祖‘走沙走水’,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蛎肥鱼丰。”妈祖信仰是沿海群众的共同信仰。
颖慧问道“什么是‘走沙走水’?”
“简单说,就是从天后宫中抬出神舆,在沙滩上与海水里行走。”
我接着道:“每年七月半,群众进行中元祭鬼。各村都请了戏班唱戏,整整唱一个星期,每天晚上都要有不同的节目。小时候咱不是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社戏》吗?那场面有些象。”
颖慧好奇地问:“你也跑去看戏了?”
我点点头:“戏是在各村的会场演的,大家都拿了板凳,带了扇子,感觉与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一样。小孩子快乐地在会场里跑来跑去,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气氛好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