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塬这一番话说完,会议室内一时安静。
各人心思纷纷。
「不是说盐政么,怎么跑茶上了。」
「盐商、茶商……怕是都要倒霉了啊。」
「没怎么听懂啊?」
「……」
老朱则是又有些后悔,该拿了纸笔把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说的,都给记下来。
朱塬短暂等待,已经再次开口:「为什么又说到茶了?其实,盐茶两事的性质差不多。再说我的具体想法,参照《经济之学》中「生产」和「分配」的根本原则,我们可以成立「大明盐业集团」和「大明茶业集团」,嗯……这只是举例,具体操作还要详细斟酌,然后,通过两大商业集团,加强对盐业和茶业的官方运营。在此过程中,朝廷要做的,不只是从中攫取利润,而在于「促进生产」和「调节分配」,促进生产,就是促进生产更多的私盐,而不再是宋时开始那种,为了保证盐价,保证税收,每年根据官方统计人口分配食盐产能,这种「计口授盐」,实在是挺无赖的。我的想法是,比如一个例子:盐多一些,百姓有了更多
也更便宜的食盐,也就能用来处理更多的腌制食物,腌制食物能放得长久,在最难熬的冬天里,多一口吃的,或许就能少饿死一些人。少饿死一些人,国家也就更稳定,无形中,增加的还是一朝的国祚。这就是促进生产的必要性。或者,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我最近刚刚发现。关于茶叶,宋时茶叶税收,最高达到700万贯,但茶叶行业依旧兴盛。到了元时,茶叶税收最高大概25万锭,折合300万贯左右,但,因为税收太高,从茶农到百姓都不堪重负,反而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低迷,产生了恶性循环,各位知道是为什么吗?」
若是没有朱塬之前的叙述,众人或许还不知道。
现在……
大概能够理解。
朱塬也揭开谜底:「按照我收集的数据,原因也很简单,宋时,全国茶叶最高产量,甚至能够达到2.5亿斤。而到了元时,元廷不善于鼓励百姓生产,结果,全年的茶叶产量,根据诸多数据推算,连1亿斤都不到,相比前朝缩水了一半还多。因此也导致,元廷的茶叶税收最高不到宋时的一半,却已经让整个产业不堪重负。这背后道理,也很简单,还是要「促进生产」。这就是我大明要吸取的教训。对于各行各业,我们把它们比作一块块的大饼,我们只有先把一块块的大饼争取做到更大,那么,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也才能有更多东西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