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小屯乡龙井村。
在一处浑浊的水流旁边,有几处房屋。那些漆黑的房屋之中堆着成堆的构皮干,房屋外面有着十几个水池,有圆形和正方形。水池上上用竹竿搭着一些白色塑料纸,用来遮雨。水流另外一边,还有五个巨大露天石炉。
水流之中,一半泡着构皮,构皮已经被泡得发黄发黑,顺着河流修筑的石堤上全是成年累月沉积的泥土。那些水流边的石头上却是沾染着奇怪的白色物质。
在一处圆形石坳之中,里面积满了黑色的液体,不知道是什么。
水池上用三棵竹竿搭成了一个正方形,水池里面漂浮着奇异的白色灰尘,让这三个水池看起来似乎很脏,水池边也是覆盖着一层层的白色污渍。水池旁边放着筛子、竹篓、塑料黄瓢,树木等。还有两个整根圆木做成的架子。架子上,从圆木到架子脚全都变得黝黑,不知用了多少年,表面覆盖着一层黑色物质。
树根下面压着几块木板,木板上被水沾湿,仿佛占满了黑黄的泥灰。
水池之外的地上也是那些奇怪的白色污渍。地上刻意留着的积水池之中也是有着白色沉淀。
一个老人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将面前的白纸分成数份,然后用白线将这些白纸捆成一捆捆。
这些白纸很白,比娇嫩女孩的胸脯还要白,比小娃娃的屁股还要白。
这些白纸都是用“古法造纸”经过哪些传承人一道道工序造出的。与现代的先进机器造纸不同。
机器造纸很快,可是古法造纸很慢,工序很多,历经时间也很长。
小屯乡是全国仅有的六个还保存着的古法造纸国家级保护类别之一。
小屯乡的古法造纸又与全国其他五处存在很大差别。小屯乡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构皮树的树皮。
贞丰县小屯所产白绵纸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直至上世纪末全乡仍有千余户从事抄纸生产。所产纸以构皮为原料,整套操作也经过72道工序,成品绵韧,平整润柔。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用树皮、破布、渔网等作为原材料造纸而成为造纸术的祖师爷。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蔡伦式的造纸作坊,造纸的方法、工序被外界誉为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小屯人造纸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重庆南川县一位龙姓纸匠为避难,携家带口逃到千里外的小屯并定居下来,自然还是靠造纸的手艺过日子。一传十、十传百,这手艺逐渐传遍了小屯,龙井村、半坡村、羊寨、老漆凼等逐渐成了著名的“抄纸村”。
老人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世阳。刘世阳是小屯乡刘氏造纸的第九代传人,他于1965年开始学习造纸,三年后承袭父业。他制作的皮纸纸质绵韧,纸面平整,厚薄一致,手感润柔,柔中带刚。其产品主要有黄金纸、壁纸,有些产品还出口到欧美地区。2006年起,刘世阳开始技艺传承活动,先后将古法造纸的技艺传给其弟刘仕友、刘仕虎和其子刘梦,希望他们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刘世阳现在已经71岁了,身体不再硬朗,更是摸不得那冰冷的抄纸之水。
所以现在在这个刘家的抄纸场,都是刘世阳的兄弟刘仕友、刘仕虎和其子刘梦在实际操作,刘世阳只是在一旁指导。
而当这些人掌握之后,刘世阳不敢再指导,因为这些人不想要刘世阳指导,反而觉得刘世阳是在胡乱指导。
刘世阳也就只好一个人默默的到这抄纸场转一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刘世阳的兄弟穿着一件蓝衣服在水池边抄纸,以前这里是刘世阳抄纸的地方,是刘世阳穿着那件蓝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