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现在仍记得自己坐在高中课堂里的那种感觉,时间的洪流就像一个巨大的磨盘,轰隆隆的转着,任何的人与事物都被它裹挟。前所未有的紧张似乎想与这时间对抗,当然这都属于年少时蜉蝣撼树的幻想,一股厚重的无力感扑面而来,记得上次出现这种无力感还是在十五岁失去至亲的那一刻。
有时候人的痛苦来自对这个世界庞大的震撼,以及对生命渺小本身的一种卑微。我觉得在17岁以前我都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快乐至上,生命自由,但当一个人拥有压力之后,一切的最本质朴素的需求就拥有了一个枷锁,来自道德,社会文化的枷锁,当然如果每个人都因为欲望而释放天性的时候,那么这个世界将没有秩序存在,于是自己便开始了道,德,仁,义,礼的洗礼。成为了社会中正常而又朴素的人。这的确使我更好的融入了社会这个大家庭,我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真正改变我的还是心中长期的压抑,一种作为人的压抑。每天早上上学起床看着外面还灰蒙蒙的天空,不由得叹一口气。这意味着我要套上承重的枷锁和虚伪的面具开始一天的交际和生活,慢慢的当自己开始照镜子的时候,会审视自己,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这样的感受我在蔡崇志的《皮囊》里找到了共鸣。那是我初中朋友送我的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喜欢在她那里展现我的消沉,她把那本书看作是我的解药,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治愈了我。
我的朋友很欣赏我的面具,喜欢这样的风度翩翩,也都喜欢和我聊天,这也就意味着,我开始加入了社会这个大家庭,有时候跟他们讲以前我是个街头混混的时候,他们都会带有一丝惊讶,他们不认为我以前会是那样的人,直到我翻出旧相片他们才会开始相信我说的话。
但压抑久了总有崩溃的时候,但我将这份崩溃倾向了对家庭的逃避,我之前看过一本书,这是我舅舅公司倒闭之后在堆在一起的家具里找到的,里面有几张插画,所以勾起了我的一丝兴趣也就翻阅了,当时也喜欢听樊登读书,所以很想知道樊登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是什么,在仔细看过之后也确实,有一些赤裸裸的真理。
里面提到了对于社会的认识都是对原生家庭的投射,我当时也是这么人为的,所以开始倾向于逃避家庭来宣泄我对这个面具社会的不满。每次放学我都会去公园看看鱼,与蔬菜贩子聊聊天,或者看着挖掘机在马路旁修下水管道。
慢慢的导致了我对父母的感情产生了误区,我将自己对社会的关系投入到了家庭中,似乎在那一刻认为,父母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我的生活开始社会化,由此也产生了第一个心里从未有过的体验——孤独。但孤独感的激发不是我的父母,而是我的网恋对象,她是一个四川人,我们从没有打过视频,通过几张照片便将自己感动的死去活来,似乎距离成了我们这段异地恋无法逾越的鸿沟,当时因此我还偷拿了父母的钱去给她寄去了我异地恋的送出的第一个礼物,一个很大的毛绒公仔,她也回了我,送给了我一个小熊,并放着一个字条说我们的熊下崽了,当时我感觉这句话非常甜,她还送给了我几袋她喜欢吃的零食和一个小狮子手环。虽然快递到我手里已经不成人样了但是包裹内她细心的包装还是能看见的。
网上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人能因为五官在一起,最后因为三观分开。我们也确实是那样,在那段痛苦的异地恋里,我们的感情只能靠手机来维系,但那个时候父母没收了我的手机,然后我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写成书信的方式,然后以给老师发作业的名义拿来母亲的手机拍成照片发给她,她也会在晚自习的时候提前写好书信发给我好让我在那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床底下堆满了我对陌生的地方中我爱恋的姑娘所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