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为了找些创作灵感,文艺七拐八拐拐到了这里,这里有城里没有保留的风土人情。村子中间架着木头和方孔石鼓插起来的大石磨,供一村人使用。几方种着菜藕而夏日荷叶稀稀疏疏的水塘。家家用的是笨重的老土灶,黄昏炊烟袅袅别有一番情调。
还有个天天在村里跑东跑西的疯女人,这个疯女人经常怀抱着一段木头,一块石头,冲着它们悲戚戚地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一遍遍叫魂似的。村里人总是拿她取笑,有少数人家看她可怜,会施舍她些剩饭剩羹。
马上就要过年,挨家挨户张灯结彩,贴上了对联,家里的小孩也放起了炮仗。包括年轻女人们洗衣服冻得红肿的手都喜庆的像个灯笼。这一条喜庆的色彩从巷子头穿到巷子尾,却从文艺家中断,他的家门口光秃秃的,就像村子外围四季都光秃秃的石头山一样。
估摸着是他也发现了自己的不协调,也便找了几张红纸,写了副对联准备往家门口贴。正贴着,感觉有人扒拉自己,他回头看去,扫到眼皮子底下斑白的小辫,那老妈妈一抬头,才看出是隔壁的刘婆。
刘婆刚拉完呱准备回家,正巧看到他在贴门联“你这对联还怪漂亮,集上买的?”刘婆问到。
“不是,不是,自己写的。”文艺回答。
“手还怪巧,给我也写一幅吧。”
“行,行,等我先贴完,我就给您写。”
“你先给我写,我等着回家吃饭呢。”文艺悻悻地点着头,请她进了里屋,拿出纸给她一笔一划地写着对联。没读过书的刘婆则在一旁挤出几个词混着横飞的唾沫,指点着。文艺也不敢吱声,生怕和这老娘娘啰嗦起来,她说什么就忙着点头。
待文艺写完后,刘婆子抢上前去,卷起对联就走,嘴里还嘟囔着“写的真慢,耽误我吃晌午饭了。”这句话说的“不卑不亢”,刚好让文艺听的真切。
那边刘婆撇着步子回家去,走到院子里,刚好迎上她的儿子袁正双手提着水桶,袁婆抬手跟儿子炫耀。
袁正不解问道:“妈,咱家门口不是贴了对联了吗,咋又买了一副。”
刘婆摆摆手道“不是买的,跟隔壁要的。”她说话时分外得意。
“人家又不该你的,你跟人家说谢谢来吗……”
不等儿子说完,刘婆就打断了他“那墨汁子风干了也是瞎,让他给写副对联怕嘛的?”“这对联贴哪不行,谁家还嫌福气多?”“你真是光长个子不长心眼。”就这样,披头盖脸的骂了儿子一顿,她心满意足的迈进了屋。
袁正郁闷起来,在院子里踟蹰了一会儿,放下桶准备去文艺家。刚出了院门,他觉得不妥,又回家拿了一个桶。到了文艺家门口,他本能地踏进去,仿佛想起什么,又退了出来。
咚咚~咚,他记得拜访别人应该是这样敲门。他敲地蛮轻,怕叨扰到别人。过了一会,见没人应又重复敲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