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个七十年代出生于贫穷农村家庭孩子,他的求学历程该是怎样的呢?
在整个太平村整个大队,每年五六个班近200名学生小学毕业,能顺利进入初中的仅有五六人的样子。在父亲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成绩尚数班上前茅,但从上了小学三年级来,家里开始从事编胶绳的工作,于是父亲每逢放学回家,加上寒暑假时间都要投入到编胶绳和赶集卖胶绳的行列。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于是不到十岁的父亲就开始需要忙于生计,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父亲的学习成绩开始逐步下滑。而大伯的成绩相较父亲更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成绩也开始大不如前。
等父亲到了小学六年级,第一年小升初时没能考上初中。和父亲同班未能考上初中的很多同学,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回家投入繁重且并无太多盼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开始务农,因为他们甚至连外出务工的年龄都还不到。父亲第一年没有考上,家里咬牙坚持让父亲继续复读一年,进了复读班已深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父亲,再忙再繁重的农活下,也要坚持努力学习,好好备考。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父亲成功以班上数学成绩第一,综合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小镇的初中。
复读成功考上初中的父亲也曾豪情万丈,希望用读书的方式,改变命运,摆脱世世代代贫穷落后的家境。正当父亲壮志满怀,准备寒窗苦读,奋发进取,用鲤鱼越龙门的姿态扭转人生格局时,残酷的现实再次无情的,将父亲的读书梦狠狠掐灭。
刚上初一的父亲,囿于家里实在捉襟见肘,于是趁着暑假时间,和同村的村民一起到重庆挑扁担收破烂补贴家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重庆城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正处于经济结构改革转型的阵痛阶段,社会三教九流都鱼龙混杂在一起,社会治安环境异常严峻,而刚刚上初一身形瘦小的父亲,就这样来到了重庆这个大都市讨生活。
当年的重庆流传这这样的一首《重庆歌》的民谣: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洪崖门广开船杀鸡敬神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
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
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人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
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福兴门遛快马快如腾云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
而所谓的重庆收破烂的工作,就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吆喝收取别人丢弃不用的破铜烂铁、瓶子家电等,再拿到废品回收站转卖,赚取辛苦的差价。重庆作为山城,是出了名了山峭路陡,可说收破烂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务工人用双脚一步一步、重担扣进肩膀的血肉里、一滴滴汗水砸在山城的台阶上换来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收破烂也一样,要想挣得多,不是光靠蛮力,还得会吆喝、脑子更得灵光。出门路线如何规划,遇到货品如何讨价还价,如何识别真假材料,样样都有门路,样样都是学问。而父亲别看人还小,甚至身子板都没长好,但是胜在头脑灵光,收起破烂来却是把好手。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收破烂这个行业也行,有了熟人领进门后,剩下全靠自己要脚一寸一寸的去趟,用嘴一嗓子一嗓子的去吆喝,用心一点一点的去琢磨。例如收到了坏掉的收音机、风扇,可以先不急着出手卖调,父亲自己琢磨着,拆开外壳查看具体坏的原因。是线路断了就用电烙铁重新焊上,扇叶不转了就上一点润滑油,开关坏了就用其他废弃的开关替换上。总之就是想尽办法各种捣鼓,实现变废为宝,让手里的每一件坏掉的电器都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