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与中国茶文化
我从小就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说到茶,我与它也有一段趣事。
我印象中有一次回老家,有个表姐是做有关茶的生意的,家里有好多茶具,年幼的我看到这些甚是好奇,表姐便教我如何沏茶,只见她从茶袋中拿出一撮茶放进茶壶,注入开水,在泡茶的过程中用开水涮洗茶具,茶泡好后将它用滤网过渡到另一个茶具,这样一壶茶就泡好了,之后倒在小杯子里给客人们,我也得到了一小杯,当时太小,只记得那茶也是淡淡的清香,又有点涩涩的微苦。但是我被那泡茶的流程吸引了,我回忆着表姐刚刚的泡茶流程,成功的复刻出了刚刚的那杯茶,只是颜色稍重,也更苦。表姐说我很有天赋,只看了一次便可以把茶泡出来。说罢,表姐又给我泡了一壶茶,这次的茶叶比刚刚更少了,泡开只有三四片那样,泡出来的茶呈透明的微黄,表姐将分好的茶递给我,告诉我抿一点茶,让它在口腔里流转,细细品尝。我按表姐说的做,那茶刚入嘴与清水并无差异,可当细细品后便察觉到了茶的清香,这就好像是一个普通的东西,经过你的钻研最终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很惊讶,可能是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太大而产生的心理作用我至今仍觉得那次的茶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茶。之后在老家的三天里,我迷上了茶,我每天早起泡茶,饭前泡茶,饭后泡茶,一天要泡个十来壶,把这些茶端给客人和家人他们也没有拒绝,因此,凡是来表姐家的客人硬是被灌了两壶茶才能走。而我泡茶的时候始终也是只泡那三四片,因为我以前的认知就是凡事是越多越好,可自从表姐给我泡了那惊鸿一瞥的茶,我便对这种用料少,效果好的巧功夫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这也影响了我以后的做事风格:用最少的时间,下最少的功夫,做最好的结果。后来我才悟出这叫做“厚积薄发”。
那次之后我再与茶文化有接触的便是高中时期在看书的时候,偶然阅到茶的古名是“不夜侯”,望文思义这是在茶可以提神的方面命名的,但是“不夜侯”这三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我印象深刻,汉字的魅力是强大的,就因为这三个字,我重新引起了我对茶的兴趣,我在家里搜找了半天才找到爸爸买的半袋绿茶,那包装袋还被票据夹封住,好像是被遗忘了的。我看了保质期没有问题,我从爸爸的白酒包装上撕下一块金黄的布捏了一大撮茶放进去包起来,又拿来没有用完的写对联的红纸剪了一个小方斗用胶布贴到那个布包上将那个布包封口,又用小毛笔在红纸上工工整整写下了“不夜侯”三个字,把它放到书包里,第二天我去学校了,当我拿出那个小茶包的时候同学们围了上来,问我不夜侯是什么茶,我说这是茶是古称,意思是茶可以像朋友一样陪你们挑灯夜读,茶可以提神。这一被我稍加修饰的言辞对于那是课业沉重的高中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不一会同学们便拿来了自己的茶杯,我给每个人的茶杯里都捏了四五片绿茶叶,不一会,我的不夜侯便被分完了。我始终记得那天午睡后的下午,当我昏昏沉沉进入教室的时候,教室里烟雾弥漫,茶香中夹杂这纸质书的木质香,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书堂。过了一会,班主任也走进来了,我们当时在午读,阵阵诵书声中扑鼻而来的是茶香,我能体会到没有中国人能拒绝那种场景,那是我们血脉中流传的从耕读再到学堂中诵四书五经的记忆,那是让任何一个中国人在场都会起鸡皮疙瘩的场景。第二天班主任便自费买了各种绿茶和花茶放在讲台上,从那以后,“不夜侯伴读”也成了我们班的传统,我当时就写下日记,以后当班主任也要把这个传统保留下来!
当我步入大学后,再次接触茶文化已经是较专业的茶文化了,记得国学老师说茶文化源于我们华夏民族,如今却被日韩模仿并以文化回流的方式传递给我们,使得我们许多人反而仰慕日韩茶道。我听到这话后,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委屈,是替我们的民族委屈,也有说不出的无奈,是对自身所处位置和能力的无奈,无奈自己没有办法将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可是现如今,距离那节课已经过去月余,我心中也有了大概的想法—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