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以前乡下很多墙上都刷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的确是这样的,交通的便利可以直接为人员交流以及货物运输插上腾飞的翅膀,极大的提升生活便捷与社会效率。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谁先重视修路,谁就能抓住机会,谁就能有条件发展的更好。
当别村还是大土路的时候,我们那就开始修上了柏油路,虽然只有三四米宽的样子,但起码进出村已经是干净平坦、一马平川了。记得小时候骑自行车走在渣土路上,到处震动的乱响,摩托车、拖拉机、汽车也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晃在路上颠簸受累了。
村里很早就有村民自发筹办的水泥厂、楼板厂、铁模厂、养鸡场、养猪场、鱼塘、果园等小型项目,有的早已投入使用多年,但苦于交通路线不好走,与好多客户失之交臂。可以说修路又给各家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渐渐上门的客户多了起来,进出物料也方便了许多,在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确实有很明显的促进。
甚至在后来许多村民买车运煤也起到了关键的硬件设施作用,因为没有平坦的路车都停不稳当,没有平坦的路煤都没办法倒腾。这样一来农忙的时候,不管是搬运还是晾晒农作物都是有利的条件,可谓一举多得。因为路好了,村里的车就多了,运输多了生意就都更好了,后来引得往来的车辆为了图个快捷,都绕道从我们这里经过,那时候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车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大,并且载重也越来越重,加上冬夏交替的热胀冷缩折腾,最终的结果导致柏油路经受不住长久的重压,没过几年出村的唯一通道就被挤压的坑坑洼洼,在不足两公里的路上,硬是压出了大大小小几百个坑,原有的平坦已然不复存在,甚至居然还被记者写上了报纸,一时间又成了外面的笑柄。
就连村里的主干道也是一样的,被不计其数的载重货车折磨的千疮百孔,亟待重新修整平复。那时候我们自己也形象的把路做了比喻,都说下雨是正宗的“水泥路”,不下雨就是典型的“扬灰路”;那是对受伤后的马路的真实写照,只要下雨路上坑坑洼洼泥泞难走,经常是深一脚浅一脚,不知道哪一脚就扎到了泥坑中,出门如果不穿靴子的话,鞋穿回去就根本没有办法再看。而在天气干燥的时候是煤灰土层混杂,刮起风来或者恰好有车经过时,那就是灰层漫天飞舞、遮头盖脸的简直让人睁不开眼。
好在后来政策又重申了“道路村村通”工程,村里结合乡道的走势把路重新进行了规整,舍曲留直、加厚加宽,把原来的柏油路铲平,重新修成了真真正正的“水泥路”,整体上完全是用大沙、石子、水泥浇筑堆积而成的加厚水泥路面,耐用性和抗热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以后再到乡下,墙上见到的往往都被刷成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或者家电下乡之类的广告,又或者是社会正能量的口号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