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再说每天吃的,大的建筑公司或团队,会有自己的食堂,像朱广生这样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甚至三十几个人的队伍,为了控制饮食成本、开源节流,都会自带专门烧饭做饭的人,这些烧饭做饭的人往往是包工头信的过的人或者家里亲戚,毕竟这采办食材是个肥差事。有包工头比较大方的,大家伙食就会好点,午饭和晚饭除了蔬菜还会有鱼和肉等几个荤菜,有比较吝啬点的包工头,中饭和我午饭只有少数两个荤菜,但是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如果给干活的人开得工资还不错这倒没什么,如果工资低伙食还差,这就有问题了,说白了,到哪都是干活,何必在这憋屈。临时搭个烧饭的棚子,至于是否卫生,大家好像并不十分关注,每天填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说句实话,让别人负责每天二三十号人天的饮食采购,朱广生是不放心的,因此,这个队伍里负责烧饭的是他老婆侯雪琴。俗话说“不是家人,不进家门”,这侯雪琴也不是大方的人,这也是朱广生的队伍这些年人员直变动的个主要原因,也是他事业无法真正实现突破的原因之。
住宿条件、生活环境脏乱差,这就导致了年轻人不愿意加入这种生活,所以,在工地上干活的人大多是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还有超过六十岁身体不错的老年人。他们多为农民出身,家里有几亩田,在外打工无非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特别是小的,基本上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现在结婚不像他们那代,有钱没钱都不是最重要的,凑合着在起过日就行了,女方家庭都会要求南方至少有房。世世代代做农民,与土地打交道,他们这代人和年轻代人对土地的认识和感情是完全不同的,浮躁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愿意待在家里种地了,可他们却割舍不下这亩三分地,农忙时节都会回家收割粮食,平时不给请假的包工头这个时候也会大度宽容起来,这些包工头心里明白,他们对土地还是无法完全割舍的。
虽然工作辛苦,更没有城里人的体面与高高在上的尊严,但是,这些农民工还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们彼此之间即使会有些矛盾和不愉快,可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质朴和善良,也比较容易满足,对物质并不过分追求,更不用说精神层面的过度渴望。他们并不懂也不理解城里人经常提起的理想,他们大多活得很干脆直接,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他们参与城市的建设,是城市里庞大而又微不足道的建设者,因为他们并不能像生活在这城市里的人样,享受这建设和劳动带来的便捷成果。但无论如何,城里的人依靠像他们这样形形色色的生活在底层的群体,才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而他们从城市中得到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
刘福顺去年跟着朱广生到A城市打工,每天包吃包住,工钱七十块钱,开始,他还是挺心满意足的,干到农历年年底,不到半年的时间,挣了差不多万块钱,不仅儿子上学东拼西凑的学费有了着落,手里还能余下几个钱。另外,和儿子刘坤在个学校,儿子也能节假日抽空过来看看自己。刘福顺干活不惜力气,每天都很卖力,还记得刚来工地那会,平时庄稼活没少干,但像工地这样大强度的接连十多个小时的体力活,他还是头回,第二天起床浑身酸痛,由于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他的胳膊、手指、关节都都变得僵硬,个星期后适应了这样的体力活后,身体才舒缓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