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了解西方文明并非完全没有机会。自十六世纪即明代中期始,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带来地球仪、时钟、望远镜、三棱镜、玻璃器皿等各类物件,并向中国人传授西方绘画和音乐。他们不仅带来大量书籍,还久居中国翻译与写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光学、历法、建筑、机械、艺术等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欧洲的全部先进文化。只可惜明代的闭关锁国对西方文明多加排斥。明末时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那本可在国人的玄学脑壳中输入一点逻辑思维,可惜一直被冷落直至清末。
时至十八世纪,西欧已开始工业化。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乘坐当时最先进的装备百门大炮的战舰,配备最先进的步枪和手枪,还带来蒸汽机和纺织设备。英国人想以此打动中国皇帝,好打开贸易之门。乾隆皇帝却把这看做朝贡,完全不懂西方的先进技术意味着什么。直至几十年后英国炮舰轰开中国大门,两国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君臣与百姓才明白,地球的另一角落虽人口与经济规模不如中国,却能轻易战胜我们这个庞大国家,中国落后了。
《南京条约》虽是强加给中国,但细读条约内容,英国的根本目的是贸易,是通过贸易赚钱,而非占领土地。其后的史实说明,贸易畅通后,中国不仅有了众多新型消费品,还能买到机器、金属和其他以往缺乏的材料,中西社会差距被大大缩小,中国人的观念也为之一变。这个被阻隔于欧亚大陆东南端的古老帝国终于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自1840年开始,这个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三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的初期反应是震惊与恐惧。其后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国人更看清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七十年代起进入和平发展期,中西方关系也大为改善,中国开始张开双臂接受西方商品,并通过这些商品知悉了西方社会的本原。正是这些,为今后几十年的维新、立宪与共和奠定了基础。
本文先介绍七十年代的时新商品,若有可能再继续介绍其后年代。希望借助时新商品可以看出社会变化,以此把握晚清社会的发展脉络。
晚清时广州的洋货一条街
纺织品
纺织品是晚清金额最大的进口商品。这不难理解,当时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完全无法与西方的机器生产竞争。进口布匹又便宜质量又好,很快便占领了市场。中国传统的纺织作坊随之急剧衰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国内也开始引进西方的纺织设备,建立自己的织造局,但一时规模上不去,市场基本被洋布占领。
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术发达,至清代仍保持领先。但十九世纪西方发展了工业印染,到七十年代其产品开始充斥中国市场,市面开始流行各种洋布叫法,如单红印花、五彩印花、杂色提花、五彩绒等等。中国商人还根据民间对洋人的不同称呼给洋布起名,如进口荷兰货叫红毛布,进口美国货叫花旗布。
中国自古也有毛织品,却不像欧洲那样大量生产。呢绒类毛织品到七十年代成为大宗进口商品,市面十分畅销。中国人开始熟悉各种新奇毛料,如哈唎大呢、哆啰彩呢、毛哔叽等等。一些叫法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