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啃文书库 / 都市言情 / 素履独往 / 第十四章(1/4)

第十四章(1/4)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中华文化中,最耀眼的就是儒家了,它就像晚上的月亮,那么亮但是自身并不发光。当然,它依然能为晚上的行人照亮前行的路,但是现在要迎接太阳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仁”这些词语是儒家的核心内容了,多么完美,完美到让我觉得空洞,就像自由与平等这两个词语一样,毫无破绽但是遥不可及。以前一直听到的都是儒家,后来有些书上将其称作儒教,仔细想了下,这样称呼似乎也没问题,我之前应该也算是信仰儒教的,毫无理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那这些东西对吗?走儒家路线的人有得道的吗?判断得没得道的依据是什么?
  “我总是觉得印度出了佛家的学说就好像这个民族还没有经过它的少年青年和壮年就进入老年了,老年人的智慧,中国人倒是挺实事求是的,学了佛家的学说也是主张先从儒家开始树立一个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然后道家让我们不要太执着,年纪大了再学佛吧,解决一个生死问题,这倒也是实事求是的啊,但是我觉得现在不会是这个顺序了,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病症,佛学是药用来治病的。(2022.6.15日精彩讲座中国智慧与当代社会)”这是王德峰老师在讲座中的一段话。如果说出现佛家学说的印度就好像这个民族还没有经过它的少年青年和壮年就进入老年了,是老年人的智慧,那拥有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我们又处于哪个阶段?
  这样看的话,运用儒家智慧那就还在童年,运用道家智慧那就是老年,我们拥有老年人的智慧,但没有用它,选择一直停留在童年。在周王朝覆灭的时候,礼乐制度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百家争鸣出现了,后来人选择了最正确也是最高的道家智慧,可是问题就是智慧太高众人无法企及,就跟拥有金元宝但是没人找的开一样,就这样我们依然在儒家这片土地上兜兜转转同时仰望着道家这座高峰,驻足不前。儒家是我们刚来的这个世界上暂时的立足之地,它的规则提供了基础保护,就像一颗刚移栽的树,旁边的支架是为了稳定树根,当树根深入地面长得稳固后,支架就可以拿走了,不然只会阻碍树的成长成为它的束缚,也就是当我们积攒好足够的力量后将化为大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徙于南冥,而不是死守着那片立足之地。那现在该如何从童年慢慢成长过渡到老年?
  我不知道别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孝字是什么感觉,我的第一反应是厌恶,因为我感觉有人在约束我,就觉得对我父母的情感凭什么要让别人来规定我该怎么做?真是莫名其妙,我永远相信最真实的情感是以非常自然的状态存在的,而不是竭力表现出来的情深意切。当我与父母间的关系变僵我们没有办法相互理解的时候,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明明都是为了对方努力想让对方幸福的,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什么是亲情?如果我轻易接受了固有的观念会不会与真相擦肩而过?生活在儒家文化圈,都按照儒家的标准规范自己,我们以为自己都已长大成熟变老,然而事实是心都留在了童年,我们以为的长大成熟变老,也不过是将自己往成熟变老的模子里面套,所以要么停下来看看自己,要么就继续像庄子说的那样竭力奔跑不停歇直至肉体消亡。以前总觉得封建时代的女性被迫害的很严重,男性拥有更多自由,现在不这样认为了,男性也被迫害的很严重,用一个模子塑造出众多儒家标准的男性,就像红楼梦中的贾政,短短一生可能连一刻都没做过真正的自己。我弟弟是一个很阳光很细心很感性的人,能照顾到周围人的情绪与需要,就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也不想让别人难堪或者不舒服,我能看到他的善良有爱,我也能看到他的脆弱不安与矛盾,太在意别人容易受伤的,单纯的善良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智慧的加持,不然自己以为的善良还是会伤害别人,或者更多地是被别人伤害,那就是在纵容邪恶。他逗小小孩和猫的时候身上会散发出柔和友爱温暖的气息,非常明显,很有感染力,特别吸引人,而我爸一直引导让他变得像男子汉或者其他的比较符合他心目中的男性的特点,而他心目中的男性特点可不就是儒家几千年来的模板,为什么就不能让他成为他自己,反而引导他做别人来扰乱他的心?是不是将贾宝玉培养成贾政就是教育的成功典范?就像我爸他就是为责任而活,赡养父母养老送终,养育子女是为了赡养自己为自己养老,从不考虑死亡和生命的问题,也从不考虑自己最真实的向往和想法,被内心的担忧驱动着不断追求财富,他的担忧也成功传递到我弟的心里,让他小小年纪就开始担忧以后,但是他们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担忧。看到我弟的成长过程我基本知道自己的成长过程了,原来这么粗糙匆忙,我爸指着我弟说他就是垃圾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他以前也总是这样指着我说我就是脑子笨,不断地重复后那句话就像个魔咒牢牢扎根在我的意识里,总会在特定类似的场景下发挥作用,我就觉得自己确实笨,原来爱与伤害可以共存,一个肆意伤害一个不得不承受因为相互需要相互依赖。我确实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打骂教育,伤害就是伤害,伤害存在就会引起厌恶、怨恨,感情当然不会存在,别说什么为你好这种屁话,什么都不懂就跟赶场子一样做了父母,自我成长早就停滞了,还高高在上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就得听自己的。每当我爸喝完酒就会随意辱骂我弟,还会动手打他,偶尔我在旁边的时候看着他的行为就觉得他特别可恶,我真的很想上去暴打他一顿,但是当我心里产生悲痛的情绪的时候身体不受控制,只能呆呆地站在旁边看着,连阻挡的行为都没有,这也是我心内非常愧疚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刻我就觉得他就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人,像野兽,厌恶到极点,我发现他喝酒后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一直说着别人做过的对不起他的事,不厌其烦地重复相同的事情,那种状态下他有着超强的感知力,能准确找到别人的痛点,什么话最伤人他就说什么,能感受到那个状态下他的恶毒,当第二天酒醒后他就会把做过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平时他连鸡都不敢杀,因为心软下不去手,人就这样矛盾。我爸完全按照儒家的标准在塑造自己,似乎他的生命就只为了这个家付出,可是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感到压抑,都想逃离,他也活在痛苦与煎熬中,但是他自己并不觉得。如果无法跟父母有效地沟通,那就不要再寻求父母的理解,他们根本听不懂,完全不会理解,也不要寻求父母的认可,放下那些牵挂和纠缠各自安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去探索生命的真相。在高中毕业以后就可以考虑在心理上脱离父母脱离原生家庭,自己重新去认识、探索这个世界。孩子要离开父母,父母也要学会放手,这确实很难,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各得自在,成长就是这样。其实我还思考过为什么我们会对亲情过度眷恋,我觉得儒家文化只是表面原因,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把这些名字抹去,本质是一样的,在这些情感笼罩下人最接近自己本真的状态,放松、自在、忘‘我’,心念很少,因为童年时期的亲情给了人这样的感觉,此后的一生都想通过各种努力再次实现那样的感觉,但是方向反了,向心内而不是向外探索。与其说我们眷恋亲情,不如说是眷恋曾经纯真的自己,想找回真正的自己。家乡真的有很强的吸引力,就感觉总有一种力量在召唤我回去,但是回去后并没有觉得很好很安心,反而没有独自生活舒适自在,但是依旧想呆在离家乡比较近的地方生活。能打破这种想法只有一种情况,我之前在网上听道长说他年轻的时候跟师哥师姐在山上一起种地拜师修行,我心中的向往之情压制不住,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太憧憬了。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仙人只想躺着 工业狂魔 让你当兵戒网瘾,你成军官了 我可不是文盲顶流 我真没想重生啊 重生之我要冲浪 火力为王 国民法医 明克街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