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上课无疑是看课外书最刺激又最吸引我的时候。我既害怕老师从上面下来逮人,又被故事里精彩的情节死死拖住,同时又因为没有认真上课而对父母抱有愧疚,一个人被扯成三半,每一半都惊心动魄,非得到书读完才安定。高中印象最深的书是《追风筝的人》和《平凡的世界》,沉浸在书里的日子总是把现实的日子搅和得颠三倒四、又明亮鲜活。
那时候我总愿意在书桌里藏着一本课外书,心野,书算慰藉。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6点之前到班,晚上要到9点50分才下晚自习。我总是按捺不住被校园和宿舍框住的心,即使课业再忙,我也想抽空看一两页“闲书”,这样我才觉得自己有生气,才觉得自己可以拥有做喜欢的事的权利。
可以说,高中时代的课外书更像是一个个我想象中的亲密伴读,他们拥有各种身份,各种性格,可以学识渊博、随性坦荡、美丽坚韧、幽默开朗,也可以浅陋自私、偏执刻板、自卑腹黑、脾气暴躁,我活在他们身边,他们也在我身边演绎着不同的生活。所以,我常常孤单却不寂寞。
高考完我拿出列了近一百本想看的书的册子,发誓大学一定要读完这些书。大学图书馆一定是个能满足我旺盛读书欲的天堂。可惜可惜,我看的书大半冷门,学校居然没有,推荐购买的按钮每日一点,也迟迟无信,后来才转向电子书。
大一那会儿,东校区的图书馆还没有建成,我想去借书唯有跑去西校区图书馆,只是我住在东校区,上课也鲜少在西校区,只有体育课在西校区上,所以每回体育课下课我都跑去图书馆,只是我太高兴也太迷糊了,第一次去过的书架后来再也寻不见了,跟室友同去也再未找到,那排书架上还有许多我当时很想看但拿不走的书。借太多回去身体会负重,心里也会负重,每本书好像只有一月期限,况且我总是读这一本时觊觎着另一本。
中午下课吃完饭就十二点半了,一点半左右要出发去上课,我那时没有午睡的习惯,于是这段空闲的时间就用来看书,印象最深的是茨威格的《变形的陶醉》,于我当时的心境很有警醒意义。
大一大二的闲暇时间我疯狂看书,上课光明正大捧着书、站着消食捧着书、睡前捧着书,书总是形影不离,我的便签上也写着“好书到手日子不愁”。有时会有旁边宿舍的同学来串门,对我的印象总是高冷、爱看书。这时候常读散文,印象最深的是李娟的散文,看了一本后,就搜罗了她全部的书来看。我想我读的是自由孤独又特别生气勃勃的灵魂吧,那是我缺少的,所以见了就生出亲近的渴望。
还有一些很特别的看书的夜晚。
大学离家远,去有直达车,回去没有。第一年放寒假,我跑到郊区苦等长途大巴,从中午等到细雨蒙蒙的傍晚,拄着麻腿,等成了“望车石”。我讨厌不可控,于是暑假跑去始发站杭州等车,线上买票,发车时间固定,结果是过路车,不开到市里的车站,我被迫半夜在服务站下了车,黑灯瞎火的,手机又快没电,只好坐黑车,短短20分钟的路途,黑车宰了我100块。到市里下了车,我跟着导航去了肯德基,在那坐了一晚上,一晚上把一整本《玛格丽特小镇》看完了,肯德基的员工自顾自忙着,不时瞅我一眼,我就腼腆一笑,都没说话。我当时的脸一定是红的,因为我干坐了一夜,没买任何东西,身上仅剩的钱还要留给回家的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