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冯曦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二舅家住的那段日子里,喝腊八粥是件非常快乐的事。腊月初八那天中午,外婆会用大铁锅煮一大锅腊八粥,里面有面片、玉米粒、胡萝卜、白萝卜、青菜、豆腐,等等多种材料。饭点到了,家里每人拿着碗到大锅里舀,吃地不亦乐乎。也不知怎地,外婆做的腊八粥就是特别香,小冯曦能吃两大碗。“腊八节”的意义,就在腊八粥的香味中留在了记忆里,刻在了骨子里。中午吃饱后,剩下的小半锅腊八粥,晚饭的时候加热了再吃,味道更棒。剩腊八粥量不够的话,还得先紧着孩子们吃呢。
作家冰心在《腊八粥》一文中写道:“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七夜,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节日,美食,亲情,念想,这就是文化吧。
********
摘录分享-腊八粥
腊八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
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根据佛教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到一位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在菩提树下打坐四十九天,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此,佛教徒于这一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自佛教传入中国,腊八这天,各寺院都会举行法会,纪念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分赠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名为腊八粥。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那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当时帝王甚至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明《永乐大典》中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BJ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有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和释迦摩尼佛成佛的故事有关。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之后经过演变,加之地方特色,便逐渐丰富起来。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记》里写道:“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梁实秋在《粥》中写道:“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粘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