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出生于87年,西北一个十八线小农村,不想写的太细,因为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也许就会有熟人看到这个文章呢。
小时候的记忆并不多,爸爸是一个知青,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第一年为什么没考上呢,并不是因为成绩不行,而是因为爷爷的打击。
对的爷爷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在有记忆的时候,只记得经常有个老头坐在家院子里晒太阳,也从来没有和他说过话。对爷爷的印象,只有他坐在院子里这一点片段,和他下葬的时候,对那个场景记忆犹新。的奶奶和外婆去世的早,对她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然后爷爷去世,不过那时候也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记得外公牵着的手,看着他下葬,也没有哭,算时间,那会应该才刚会走路。
最早的人生记忆,就是爷爷在院子里,坐在藤椅上晒被子,背对着,也不理,就那么几秒钟的记忆。
接下来的记忆,就是外公牵着的手,站在一个高高的田坎上。田坎下面有一块平地,那里已经挖好了坑,看着一帮人抬着那个四四方方的木箱往下放,有一个人在给木箱撒米,嘴里还在念念有词,不过也记不得声音的内容。
关于爷爷的记忆就这两段。之所以提到他,也是顺带纪念一下他吧,虽然从爸爸口里得知,他并不是一个好爷爷。
爸爸还有一个亲哥哥,在家乡方言里,把爸爸的大哥叫大爸,把爸爸的大嫂叫大妈。
爸爸的故事里,爷爷很严厉,很不讲道理,很不支持他念书。
爸爸那时候要自己上山砍柴,一方面给家里用,一方面卖一点钱,当学费,爷爷是不会给钱的。爷爷喜欢大儿子,大儿子身强体壮,小儿子矮小。
每次爸爸边在晒谷场看谷子(也就是过一会就要用钉耙翻一下晒的谷子),边看书学习的时候,被爷爷看到了就会骂,说他天天举个仙人牌牌不好好干活。
这里解释一下,家乡那时候的农村,除了村镇划分,下面还有小队,比如们家就是六队,有几十口人,隔了一条路就是七队。每个小队都有一个巨大的晒谷场,自己家院子不够晒,所以每家每户都在公共的晒谷场有一块自己的地方可以晒谷子,这个是默契的形成的,没有人指定区域。晒谷场平时就是孩子们玩的场地,农时就是忙活的地方。
由于爷爷的各种方式的反对,爸爸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由于沮丧,高考没有考好,爸爸的一个初中老师在榜上没有看到爸爸的名字,就很奇怪,因为爸爸的学习非常好的,他就找到家里来,问了情况,然后劝爸爸去复考,给了爸爸很大的鼓舞,所以第二年爸爸就去考了,他本不打算去的。
考的成绩很好,可以上大学,不过因为爷爷不会给学费等一系列原因,爸爸去了师范,那时候师范有补贴,爸爸每年靠自己砍柴干活凑学费。
这里有个很大的事件,在爸爸还没有考上之前,爸爸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所以那时候有人介绍了妈妈给他,然后爸爸考上了大学,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凤凰,大家都觉得这门亲事要吹了,但是爸爸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坚持了下来,但是在后面的几十年,都因为双方的认知差异吵架了几十年,好在最后也坚持了下来。
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长大。
在小时候,各家之间确实差距不大,村里的万元户,也不知道他们家是做什么的,应该是去深圳打工吧,成了村里第一个修两层砖房的人,还有了一辆拖拉机,着实让人很羡慕。
另外几家比较有钱的,一个是杀猪匠,靠杀猪,以及开着村里唯二的商店,成了第一批修楼房的人,另外一个商店就在他家对面,也是村里第一批修楼房的人。那时候,的确能感受到勤劳致富的成果。周围大部分人穷,都是因为没出过远门,只在家里种种田,自然挣不到什么钱。
爸爸靠着走路去学校、吃咸菜,加食堂的米饭稀饭,上完了师范,然后分配到了深山的学校里教书,每周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回家,每次要骑一个多小时近两个小时。后来,他和妈妈结婚了,有了姐姐,姐姐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就带着姐姐,他在哪教书,姐姐就在哪上学,然后有了,姐姐大6岁,小时候每次星期天下午爸爸带着姐姐骑上自行车要回学校的时候,都拉着自行车哭,想一起去,因为从来就没出过远门,觉得他们去的地方一定很好玩。
妈妈是农村妇女,不懂的那么多,她会直接把抱着拦住,在眼泪和哭声中看着爸爸和姐姐走远,然后无助的停止哭闹。
其实,等他们走后,会很快就忘了这事,然后去找其他小伙伴玩的忘乎所以,这就是小孩子的好处吧,并不会真正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