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只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是刻字,用文字来传达作者的立意,是最直接的方式,以文抟壶,本是文人壶的精髓,且其铭文,颇见功底,也符合陈曼生所谓“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而要有“天趣”的思想。看了此壶名下的评论,也听了一些壶友的评论,我其实有点奇怪的,其实这只壶,除了泥绘和泥刻的技艺外,是十分符合传统制壶的精神的,即使再保守的审美观,也该对此壶不吝褒奖。何来的争议啊?难道仅仅是因为用了机车壶吗?
先以我的理解,解释一下铭文,明白了铭文的天趣,自然也就明白了泥绘的天趣,实在是相得益彰。铭文为:“春风何故惹杨柳,去年也曾剪碎心。”贺知章的“二月春分似剪刀”大家都是知道的,有些评论也提到了。作者把“春风剪柳”的比喻当作典故来用,比喻了“剪碎春心”,实在是非常巧妙,同时以“又曾”来表示这是件平常事,颇有过来人看小年轻的感性有种既羡慕又滑稽的心情。有评论曰“小屁孩思春”,实在也是点评得到位,不仅意思到位,而且风趣也到位。可惜只有上半阙,在下不才,续下半阙:
春风何故惹杨柳,
去年也曾剪碎心。
苏白望尽桥头断,
到死不见女妖精。
哈哈,看到雷峰塔就想起白素贞,我从小就认为白素贞是最漂亮的,不接受反驳,至少,腰身是细的。
第二支壶,00013号,匿名壶,无名壶,我叫它“素英迎凤”壶,顾名思义。这只壶的亮点有两处:一处是流和把的造型,其实壶型的一大限制在于它是实用器,所以流和把是怎么也扔不掉的,这造成了成形的不对称和重心的偏移,于是大家看到很多壶型越做越扁,重心下落,就是为了不自觉地稳住视觉重心;同时壶流也越来越多采用短流、嘟嘟流等方法,以减少对整体的影响,其实这种变化是不经意的,但客观上就是这样的效果。但此壶,却把两边拉对称了,而且恰到好处地成为了一对翅膀。不是说这种做法前人没有尝试过,但这只壶是很有目的性地做了这样的处理。另一处亮点是低部如意纹的使用,既成为吉祥的装饰,又象征着雏凤破壳而出,也是极巧妙地处理。没有这如意纹,这鸟就会大腹便便,不是凤凰而是企鹅了。整个造型并不细长而视觉上却显苗条,很好的创作。至于装饰,落英缤纷,视觉上真的很美,有点西方瓷器的特点,也是不拘一格。
可惜,不知何人所作,不过不会变成无名氏的,我相信底款还是会落的,至少机车王体验班的人会知道作者是谁。在此我不禁很想问一句,做出好东西还要躲躲藏藏,这是谁的错?
其实想评价的壶还有几个,但不想把文章写得太长了,咱们转入下一个话题:如何增加壶设计的表达能力。
其实茶壶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毕竟是实用器,需要拿来泡茶。但我想到中国古诗词,其实古诗词的字数也一样受很大的限制,所以长久以来,中国古文学发展出一套我称之为典故的系统来。比如我们用的成语,四个字就能表达相当规模的意思来,成语字典这么厚一本,为现代文学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工具。好的诗人,往往是善用典故的,我再次举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前面四句:“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何以秦塞通人烟“,就有很复杂的历史典故,蚕虫,就是四川的蚕宝宝,蜀锦用的丝就是蚕虫吐出来的,鱼凫,是种水禽,都江堰的渔民用来捉鱼,都是成都的特产,同时这两者又是古蜀国的开国时期的王,这样既阐述了历史,又含有浓浓的四川风情。而四万八千年,更是有很深的历史典故,史书里有蚕虫“秉于人皇”,按照《史记。三皇本纪》,三皇有一说为天地人三个时期,各四万五千年,蚕虫建国时人皇时期,四万五千年,在加上五帝时期到李白所在的唐朝三千年,正好四万八千年,这个厉害了,一下就把整个诗的张力拉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