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就算张一凡在这份奏章的后面,还列出了他当县官的开支并以此证明,大明朝中低级官员的俸禄太少,因此要设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及年终根据政绩而定的年终奖,也一样无法阻挡那些既得利益者对这份奏章说三道四。
原因很简单,这些既得利益者大都是开国功臣,位居高位,他们的俸禄多加一点,少加一点,对他们影响不大。可有关粮田和食盐这两方面,就是他们非常重视的事情。
哪怕张一凡在奏章的后面,还通过香山县的例子,说明种粮所得,比不上做买卖更能发家致富,他们也一样执着于粮田。
当然了,还是因为有朱元璋坐镇,有些人虽然不满这份奏章,也只敢就事论事地反对,而不敢对驸马喊打喊杀。
要是换成后世的守成之君,不要说驸马了,就是皇帝,敢这么动他们利益的,都有可能会发生落水什么的。
这个事情一直吵到洪武十二年七月,离驸马就任香山县县令的三年之期只剩下两个多月的时候,洪武皇帝终于有了决定。
这时候,南京皇城已经修建完成,朱元璋召集了文武百官,还有皇亲勋贵,在金銮殿开大朝会。
面对底下这些臣子,朱元璋冷声宣布道:「有关香山县的新政,到底如何,在京师吵吵,是吵不出一个结果的。不管赞成不赞成,朕带卿等亲自去香山县瞧瞧,是骡子是马,溜出来看看。好的,朕便推行;不好的,朕肯定不会推行,如此,谁赞成,谁反对?」
文武百官:「……」
洪武皇帝这个「谁赞成,谁反对」的话中,只要稍微了解一点皇帝脾气的,便知道皇帝已经动了一丝杀气。如果这样都不赞成,那就没什么好说了!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登基称帝之后,还去过开封,因此,他要离开南京去香山县,也不是开特例。
在朱元璋的威严之下,没有臣子敢反对这个决定。
于是,朱元璋命令已经去过香山县的太子监国,太师李善长辅佐,留下必要的官
员之后,自己带着成年亲王,还有宰相胡惟庸等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前往香山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