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苏先生,何出此言?”
李景隆听到苏缘的话后不解的问道。
“有此粮种,百姓必然能足食,不用再受那饥寒之苦,此时应当高兴才对,为何你的言语当中却有忧虑之感?”
苏缘笑笑。
“百姓能够足食,确实应该高兴,不过范文正公曾在他的岳阳楼记这么说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施政布道之人不能只看到眼前之事,应当要能看到未来发生之事。”
苏缘转头看向李景隆,“李公子应当听说过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吧。”
这句话李景隆自然是听说过的。
这就是供需关系的简单体现。
目前只是土豆丰收,后面还有玉米和番薯呢。
有这几种高产作物,再加上化肥的帮助,未来的粮食价格必然不会太高,反而会下降。
届时农民们种满了地,但市场上的食物已经供过于求了,就会出现种出来的粮食没多少人买,要卖也卖不了多少钱。
而且因为别人不买,那么粮食只能堆积在自己家的仓库之中,但自己一家人又怎么可能吃的完这些高产作物产出来的粮食?
如此一来就会打击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
要解决这种事情,便要使用常平仓,用低收高卖,来平复物价。
可苏缘又怎么可能只做这么寻常的事情。
常平仓政策自然是要做的,不然市场混乱对谁也不好。
但就不能做些其他的事情吗?
既然粮食在未来必然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那粮食的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提上日程。
现在由于苏缘的到来,水泥厂建设起来了。
老朱在看了未来历史之后,打算不再海禁,重开大明的海外贸易。
如此一来,那第二产业自然就有了大量的劳动力缺口。
水泥厂开始产出水泥,自然不能放在那里吃灰的,必然要拿出去建设的。
无论是修建城市基础建设,还是建设房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未来粮食生产过剩,那就需要其中的一些农民“升级”了,让他们成为第二产业所需要的工人。
也就是那三个字,“农民工”
除此之外,粮食既然够吃,而且还过剩了,那原本用来种植粮食的土地,那就可以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桑树、棉花、各种水果等。
其中桑树和棉花,就是提供给纺织工业的原材料了,纺织工业从它的诞生的第一刻起,就是一个劳动超密集的行业。
它所需要的劳动人口和建筑行业一样,以天量计,尤其是现在老朱已经打算开放海禁,大明未来面对的将是整个世界的空白市场。
虽然纺织行业在元世界已经属于“血汗工厂”,一些都已经成为落后产业,需要淘汰。
但在十四世纪,纺织工业在此时的世界上那属于高附加值产业。
它能给大明带来的财富不言而喻。
让这些从种地当中获得不了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民们,去城里打工赚取工资,无疑是粮食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
大明现在六千五百万人口,而英国开始圈地运动的时候,也不过五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