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拿着林逋的书信,张泽默不作声地站在西湖岸边,风度翩翩的背影久久伫立在那儿,好似等着“湘夫人”的痴情之神“湘君”一般,但张泽心早就已经飞了出去。
今天就是与林逋约好的日期,张泽如期而至。
距林家派人送信又过了两天,张泽也在激动的赵盼儿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两天。
看着西湖上笼罩着的细微的薄纱,在晨曦下随风逝去,张泽也回想起林逋的信息,准备把这个“BOSS”一举攻克。
毕竟大话都已经对赵盼儿说了,让林逋主婚,这两天甚至连好处都拿到手了,这要是没办成,他张居正还怎么在大宋混啊!
林逋隐居在西湖孤山,孤山只是西湖边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包,仅凭这点就把林逋和那些隐居在名山大川的“妖艳贱货”区分开来。
孤山不是名字,但林逋却凭着一己之力,不仅把他变成了名字,甚至成为了西湖十八景之一。
甚至孤山其实不是林逋原本打算归隐之地,这些都是意外之喜罢了。
张泽的老师周式,少年时来江南游学,受过林家恩惠,与林逋更是多年知己,所以张泽也是知道一些“内幕”。
林逋归隐西湖孤山不是有意为之,在家门口归隐,也不是什么好名声,后来得了这么多的虚名,也是实属运气。
林逋幼时性格就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不在乎荣利。二十及冠之后,就一直漫游江淮之地,既是抒发自己的志向,又是为了家族养望。
到了时机成熟,林家为其谋划时,林逋已经年近不惑。
当时林家老夫人尚在,不愿与自己的幼子分离,虽然林逋之前也不怎么回家,但他那时是在江淮地区游历,虽然麻烦,但还能时常见上一面。
如今家里认为林逋的名望够了,欢天喜地的说他可以去“名山大川”,“正式入职”隐士一职了,家中高兴,但老夫人不愿意啊!
但凡有些名气的“归隐之地”,哪里不是“满满当当”,怎能容得下林逋这样的外人?
并不是说那些地方人多,而是隐士这个职业的特殊原因,就像同在青城山归隐,两人相距数十里,实际上已经非常远了,但如果是隐士,那就不够。
相邻的两人怎么在外介绍自己?
难不成说什么:在下云逸先生,归隐于青城南区甲字五十六号,这是我邻居,青城西区十一号的长水禅师。
这也太尴尬了!
真正一心归隐、不慕名利的隐士不在乎这些东西,但可惜,能来这些地方的,十有八九是为了扬名的“隐士”。
一处有名的山川,三至五人已经是极限了。
而且“隐士”这个职业,不是说有背景就能出头,这还是个靠运气的地方。
所以时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处名山看着好似没有什么知名人士,真的过去了,却发现路边一个无名之辈都能有滔天的背景。
当时的林家,只是勉强比地主强点,能抢到什么好地方?
但林家还是为林逋找到了“名山”,只不过是山的名字叫“名山”。
林逋选的,矮子里面拔高个子,选那里是因为那里的梅花出名,只是地方在广南西路的邕州(今广.西.南宁)。
林逋愿意,林家老夫人怎么能愿意?好不容易游历在外的幼子归家,却要去几千里外的穷山僻壤的“名山”归隐?她甚至一度以死相逼,好是闹出了一场风波。
后来族老调解时,林逋忘了孔夫子“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的话。
在母亲问他想去哪里时,因为心疼母亲,他放弃了之前族中定的地方,说是要前往江宁府(今南京)的梅山上结庐。
想着都在两浙路,地方近些,能让母亲好受点。却没想到母亲得寸进尺,不仅不想出路,甚至连杭州都不想出了。
直接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归隐多好“”
刚好旁边就是西湖,族里也有别院,别说没出州了,连县都没出,就在家门口,这也算是“比邻而居”了!
此事林家上下一直是当做“慈母败儿”的反面教材,却没想到福祸相依,此举阴差阳错地把林逋和其他“隐士”区分开来。
此时的西湖不像后来那样遍地梅林,那是因为南宋的杭州成了帝都,帝后又喜雅爱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才得了“西湖梅”的别称。
但西湖梅的源头,却是自林逋起。从一开始的隐居在“家门口”受到士人耻笑,到后来以诗扬名,加上他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林逋算是践行了大耳贼后人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刘禹锡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想着林逋的经历,张泽想起了诗豪刘宾客的《陋室铭》,想起刘禹锡刘宾客,张泽又想到了刘备,又想起了曹贼,想起了孙三娘……
话说,魏为怎么没消息了?让张大才子都等急了。
当然,今天是张泽自从让魏为做事后,第一次想起孙三娘。没办法,屋里的莺莺燕燕太多。
因为屋里的质量太高,张泽也有些倦怠了,不行,一定要拿出前世的精力来啊!
过了一会儿,只见西湖上稀薄的薄雾里,一艘小船的身影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