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弗里克的应对其实很及时,也通过换人调整在防守端变为五后卫。
但是,日本队的无球跑动与配合很好,不断进行肋部的配合冲击,最终在几次威胁进攻仓促结束之后,成功破开了德国队的右侧肋部,实现了冲击传中与二点的包抄得分。
森保一此前遭遇到过很多的争议与批评,但是这场比赛他的调整,确实很不错。
对于德国来说,他们的进攻一开始过分扎堆在左侧,穆西亚拉确实发挥神勇,也用他的技术主导了冲击。
但德国队严重缺乏的是横向的联系。但凡能打出的横向调度,就能制造机会。劳姆制造的点球,根源就是左右调度出了空位。
弗里克没有早点上高中锋去压制日本队的中卫,也没有继续增加左右调度去攻入第2球,让他们最终在丢球后出现了问题。
让人觉得神奇的是,这场比赛无论是比分结果,还是比赛当中的策略,都像是沙特队对阵阿根廷的复盘。
比赛一开始的时候,日本队就主动采取了防守策略,甚至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大部分时间的控球。
从整个上半场的数据来看,德国队在上半场的控球率高达81%。
而实际比赛中,德国队的压制力看上去有些过于明显了,德国的控球率更是达到了74%。
此时,日本的三线压缩在很紧密的空间里,人头填补了绝大部分的空档。
于是,德国势必进一步上提后防线,本应在进攻时组成三中卫的聚勒,实际上频频在执行后腰或边前卫的功能,而吕迪格和施洛特贝克的位置也在中圈左右,呼应前场配合需要。
这样的情况,当然是在维持三线的相对距离,而德国在前场的积极逼抢,也确实更多地将竞争保持在对方半场,日本得到球权后能推进到前场的回合并不多。
但是,由于日本队在低位的坚定防守,以及三线紧凑后的密度优势,德国虽然能够保持攻势,却难以创造和控球优势同等的威胁射门优势。
为了调动前场逼抢,弗里克选择了哈弗茨,但后者‘辅助大于进球’的进攻特点,让他无法在突前位置上做出杀伤,只是游弋外围带动中卫的幌子,接应配合的传接球中转站,而托马斯.穆勒也是类似的定位。
作为最具杀伤力的进攻重点,边路的格纳布里和穆夏拉,分别完成6次和3次射门,频频杀入禁区,展示了肋部爆破能力,但终究受制于日本队在人数足够情况下的小空间封锁与小组配合协防,被不断地施加干扰和对抗。
全场比赛,穆夏拉干脆吃到了18次球权争夺,只拿下了其中的5次。
这说明了德国双翼在发展进攻时受到的巨大压力,不仅消耗体能,也意味着在前场接球最多的二人引领全队进攻的关键环节不畅。
在低位带来的妥善的防线组织与团队协作面前,日本队以人数弥补单兵对位,对抗成功率50%压倒了德国的46%。看似摇摇欲坠,但却很难真正坠落。
而反过来,日本队一旦成功将球摘出德国的高位逼抢区域,用简洁的直传与高空球方式一步发展到前场,他相对最强的两边路便会直接制造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