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经过了一届法西斯烙印明显的意大利世界杯,第3届世界杯四年后移步法兰西再战江湖。
本届杯赛前,战争的烟云已经笼罩欧洲大陆,1938年的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弥漫在欧洲的上空,小小的足球,在枪炮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弱小与无助,战争和政治上的原因使很多优秀的球队无缘本届杯赛。
法国和阿根廷都提出了申办要求,本来欧美说好轮流主办世界杯,上一届在欧洲举办,所以阿根廷本以为这次该轮到自己主办了。
但是没想到法国横插一扛,也提出了申办,而国际足联主席雷米特是法国人,在关键时刻胳膊肘选择了往里拐,于是法国“意外”获得了主办权。
由于美洲国家觉得本应该在美洲举办的杯赛意外地选了欧洲,便纷纷谴责并加以抵制,致使本届杯赛差点办成了欧洲杯。
乌拉圭为报复第一届杯赛欧洲球队不参赛,继上届杯赛后,再次抵制本届杯赛。
而美国队虽然报了名,但因球队里的英国雇佣球员拒绝在星期日比赛,也被迫退出了比赛。
尽管这样,但世界足联仍有35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亚洲区有: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前身)和日本。
从这一届开始,东道主和上届冠军可以直接入围决赛圈,其中东道国球队直接进入决赛圈这项制度从此沿用至今。
35支球队按地区分成11个小组进行预选赛,最后通过预选赛,有14支球队获得了入场券,再加上东道主法国和卫冕冠军意大利,16支球队进入了决赛圈。
但是因为德国入侵奥地利,致使已经获得出线权的奥地利成为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组委会被告知已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奥地利队,从而出现了一个名额的空缺。
同时西班牙爆发反法西斯的内战,国内遭到战争的极大破坏,根本无法组队参加比赛。
于是国际足联找了2个替补——古巴和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前身)顶替参赛。
如此一来,亚洲国家第一次出现在了世界杯决赛圈的舞台上。
可惜那时的中国已经处在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中,没有报名参赛。当时的中国足球正是以李惠堂为首的一代球星们的巅峰时刻,如果中国被邀请去顶替参赛的话,说不定能爆出个大冷门来。
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流传着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
李惠堂是二、三十年代首屈一指的著名球星,踢中锋的他尤以过人射门和跌射享誉足坛。
李惠堂1923年入选中国国家队,分别于1923年、1925年、1930年、1934年先后四次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并四次率领中国队夺得冠军。
1923年,李惠堂随队去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从此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