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对于荆轲刺秦的举动赞成还是反对。
反对者: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反对的是刺秦的举动。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作为统治者应该把精力放在勤政爱民富国强兵上,其次也应该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或者争抗衡强敌,而不是把精力和希望放在下毒刺杀这样的歪门邪道上。急功近利自取灭亡。
赞成者:陶渊明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赞同的是荆轲为了知遇之恩的义气和情怀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二者并不冲突。反对者没有贬低荆轲,赞同者也承认秦王是豪主,荆轲剑术太差。有的人说荆轲是反抗暴秦,是反对战争倡导和平,是要拯救国家危难。这就言过其实了,秦国之所以国富兵强,就是因为变法之后法度严谨赏罚分明。这对民众来说比昏聩懦弱贪婪无度的政府要好得多,这个时候只是强秦,还不算暴秦。而荆轲本人的性格咱们也分析过了,他就是一个侠义心肠的汉子,朱熹说他匹夫之勇一点都不冤枉。什么反对战争倡导和平也是无从谈起,天下纷乱已久,他从来都没有为和平付出什么努力。燕国也不是他的祖国,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漫游曾路经秦国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让盖聂一个眼神吓跑了。荆轲漫游赵国HD,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四海为家,这种行为是地地道道的江湖人物,还是不怎么光彩的江湖行为。但是江湖人有仇好办,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有恩难偿,到了燕国田光和太子丹对自己太够意思了,于是只能肝脑涂地地报恩。因此荆轲易水送别慷慨悲歌流传千古感人至深,对于荆轲本人来说,实是因为义字当头,明知必死也不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