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神荼(shēnshū)、郁垒(yùlǜ)最早的门神,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汉朝。
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今《山海经》无此文。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兄弟二人荼与郁,用度朔山桃树以制百鬼,于是县官以腊除饰桃人,垂苇索。”
其后人们慢慢在桃符上书写消灾辟邪的吉祥话和一些其他的祝福语。
公元964年新年来到之际,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叫做“题桃符”(见《蜀梼杌》)。孟昶的这一笔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的结构规范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后桃符板写联语蔚然成风,对联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居家旅行婚丧嫁娶无一处没有对联。
文学来历
对联的特征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特征来源于诗赋的对偶和对仗。
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甚至一些文辞优美的书中也多用偶句,如:“《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尚书》“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东汉至初唐,辞赋蔚然兴起,对偶成了最主要的行文方式,对偶不再是单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各代文学大家极尽所能,对仗已相当工巧。我们高三时要学习的一篇《滕王阁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是难得的佳句。但骈赋的对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诗的对偶虽多无重字之患,也有沈约正式提出了四声八病重视声律问题,声律对仗也和赋一样没有完全成熟。一直到了盛唐,经过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诗人的努力,杜甫、王维等人的的成功实践,格律诗才最终成型。这使得对联内容上的的对偶和声律上的协调有了可供参考的范式。
3.对联的内容。
对联的主题要根据对联的种类而定。(联系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