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125。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126!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攀附富贵嫌弃贫贱是多么薄情)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12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128。奄奄129黄昏130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举行婚礼的地方)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131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132。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133听,寡妇起彷徨。多谢134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告诉)
描写亮点
本文主要采用了赋的手法,娓娓道来,描写生动。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表现出了焦仲卿母亲听到刘兰芝的想法之后的惊讶和愤怒;“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由于焦仲卿要跟刘兰芝说的话是难以启齿又令人悲伤的,所以要鼓起勇气说出来,一个举字,仿佛接下来的话有千斤的重量,而即使鼓起勇气了,也因为悲伤而哽咽得难以出口,表现出焦仲卿内心的纠结与痛苦。而送别时的“低头共耳语”又生动表现出了二人感情深厚,即使遭遇变故也不减恩爱。而县令的媒人到来的时候,面对母亲让她改嫁的建议,刘兰芝则是“阿女含泪答”,嫁出去的女儿被人遣返是一件十分丢面子的事情,然而家里人不但没有看不起她没有放弃她,反而尽心为她谋划未来。焦仲卿只是府吏,吏是政府的低级工作人员,连最低等的官都不是。而这次对象是县令的儿子,明明是二婚却找了个比原来更好的婚事。这里含泪,首先是有感激在内的,其次他想到了和焦仲卿的誓言,却不知道何时能再来娶自己,即使来了婚后的生活又该怎样,与焦母的矛盾还是一大忧虑。因此这里含泪答,还包括对未来的担忧,她并不确定事情会如何发展,只好说“徐徐更谓之”。而“兰芝仰头答”中一个仰头,充分暗示了刘兰芝当时的弱小和无助,兄长的话无法反驳,府君的儿子身份地位比府吏要高了不知道多少“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婚事一成丢脸的就不是刘兰芝而是焦仲卿,而且嫁到这样的富贵之家,婚后的生活要舒服很多。而对于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誓言,兄长的回答是“作计何不量!”太缺乏考虑,焦仲卿能不能准守誓言尚且不能确定,即使遵守了,被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刘兰芝的家庭地位必然比以前更加不如,到时候不仅有辱门庭,还会毁了余生幸福。当时刘兰芝除了满腹真情,实在是理屈词穷,弱小无助。
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双方的家人都积极地为自己的子女考虑,焦仲卿的母亲认为刘兰芝不是良配,应当另娶一个德貌双全的人。刘兰芝的父兄则一心让刘兰芝改嫁给一个身份地位人才相貌比焦仲卿都要强的人,从而说明婚姻的失败是因为焦仲卿配不上刘兰芝,而不是刘兰芝配不上焦仲卿,同时还能让自己的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县令不行就太守,嫁给太守的儿子,面子里子都有了。
双方家长都没有考虑过孩子本人的意愿,独断专行,整个过程中唯一愿意尊重孩子意愿的是刘兰芝的母亲,但可惜的是她太软弱做不了主。因此酿成了悲剧,出于好心没想到反而伤害了自己的孩子。而刘兰芝的刚烈(先一步要求遣返),焦仲卿的懦弱与不理解,也是酿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个悲剧中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是纯粹的恶人,大家都以爱的名义做事,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因此文章最后说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不管是哪个角色在里面都可以吸取教训,只要有一个环节改变,就可以避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