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江天福带书恒去烧窑,书恒才刚刚十四岁,但是干活卖力,人又聪明稳重。天福尊重他,把他当大人,什么事情都和他商量着办。可是一斤稻谷怎么能够吃饱肚子?书南更可怜,以前有哥哥吃的就有他的,现在依靠大伯生活,每天半斤稻谷需要大娘花力气打磨出来做给他吃,大娘家那么多孩子,能不能吃到也不知道,有一天大娘在他身上搜到一个腌萝卜,挨了一顿打。过了一年这个才十二岁的失明少年也死了!
妈妈死了,妹妹死了,爹爹死了,爸爸死了,弟弟也死了。现在的书恒孑然一身,没有了任何依靠与牵挂,窑厂烧完预订的砖瓦停工了。他又吃回大食堂半斤稻谷的口粮,每天饿得不想说话。天福告诉书恒可以去东至找堂叔公端三爷,那边的境况比这边好,而且那位三爷膝下无子可以去投靠他。如果书恒愿意,他就陪他一起去,他也想去那边看看是否有活路。
说走就走,他们将家里所有的口粮磨成粉,连糠带米粉做成了粑粑装在一个布袋里就出发了。第一天走到茶岭歇了一晚,第二天走到大渡口过江。那时候不能随便出行,他们跑到上游的一个小巷子打听私家渔船的船家。有位船家听说送他们过江可以得到几个粑粑非常高兴。叮嘱他们不论打鱼的小船怎么颠簸都不能动弹,小船载着三个人有惊无险过了江,船家拼了命也就换得几个糠皮粑粑,还千恩万谢。
两个人上了岸,又走了三十里地才找到汪家村三爷家。三爷三娘是个厚道人家,江南的口粮虽然也是半斤稻谷,但是江南那边副食多,山上有竹笋,蘑菇,蕨菜,湖里面还打到鱼,日子过得去。天福歇了两天看也找不到事情做,就打道回府了。
三爷夫妇俩收养的女孩叫冬梅,比书恒大两岁,也有十七了。三爷有意撮合他俩,就让他们一起放牛。带他们一起去打鱼。书恒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吃饱了的感觉是好,可是又觉得不甘心。不甘心这么寄人篱下,不甘心就这么无所事事。
书恒很迷茫,提笔写信给舅舅。舅舅不到一个礼拜就回信了!可能是出于对外甥的愧疚,他在信里希望书恒马上回到他身边,他愿意收养他!
一九六零年三月到八月,书恒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半年,还是决定回到家乡,他想自力更生,想独立生活。和三爷说明此意,三爷也看出书恒是个有主见的孩子,没有强留,为他准备好盘缠,让他回家了,并嘱咐他随时都可以回来,江南永远都是他的家!
书恒一个人背着行李走了三天两夜回到了舅舅家,舅舅希望他留下,把他当儿子养。但是书恒拒绝了,舅舅日子过得艰难,他不能再添麻烦。他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独立生活。
早晨喝了一碗稀糊,他又出发往回走,当时的乡书记朱玉凯和大队书记沈庆堂,大队长沈西和都在大沙河大拐子查看秋收。书恒的不告而别让朱玉凯很内疚,他管辖范围唯一的孤儿饿跑了,他有责任。为此还冲大队书记发了火。这时候三个人就看到河滩里远远的有一个清瘦的小身影,朱玉凯兴奋地喊.:好像是小孤儿回来了!他们三个驻足停留,直到确认是书恒都迎了上去,朱玉凯抱着书恒热泪盈眶,带着他去大队食堂破例吩咐煮了二斤米的白米饭让书恒吃了个饱。
当时大队的粮管员因为贪污被撤了,正好书恒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是最好的人选。于是书恒做了大队粮管员兼会计并且是炊事员。每天就吃住在大队部。书恒从小做饭,会擀面,后来每次乡里开会,领导都指名要到沙河村的食堂吃书恒的手擀面。这个年轻人得到了所有领导的同情与欣赏!
可是好景不长,1962年搞单干,不用粮管员了。书恒又干回老本行,给人家烧砖瓦。虚岁还不到十八的他其实还是个孩子,仅仅跟天福学了点烧砖瓦的皮毛手艺,人家喊他师傅的时候,心里直打鼓。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做事不着急,会琢磨,深思熟虑后再动手去实施。居然第一窑砖瓦就烧得到火候,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