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祖母在我的心目中,可谓是一位“十全”的老人…
说她“十全”,倒不是她十全十美。而是说,在我的一生当中,还没有遇到过如此全方位优秀的老人。
不管是论人品,还是讲能力,那真是样样超群,无人不服,无人不夸。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的展开,这个结论,你也一定会确信无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居然也有她敬重的偶像。
有一次,当我缠着她,问起她的婆婆“小粉蝶”时,她居然跟我说,我的这位老奶奶是她最为敬重的人。看到我那种惊讶的表情,祖母竟然说:
“我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口头禅,是从你老奶奶那里学来的。她说,嫁到北流,不仅是因为情缘,而且还是因为这里的风水。…”
既然祖母有些看不透,我更看不懂,那一定有她高明之处。的确如此,这位老奶奶,不仅相貌出众,识文断字,慈怀善目,颇有佛缘,而且还对易经特有建树。
虽然她从富裕的家庭,嫁到了贫穷的夫家。尽管她从大家闺秀,便成了饱经风霜的老妇,但却从未遭受到天灾人祸与疾病地困扰。也不曾有过薪火相传地间断。这或许是她所说的:北流这个地方风水好的一个缘故吧。
北流村,到底是怎么个来头?风水到底好在哪里?或许有人认为,至今也没有个准确统一的说法,其实不然。
相传,明初,秦、卢、宋三姓由四川成都府,迁此分别立村。也有人说,是随着诸葛亮逐鹿中原那会儿,来到了这里。
虽说版本不同,但有一点,还是一致的。因该地河水皆向北流,故取名秦家北流、卢家北流、宋家北流。
传说,明朝中期,三姓筹资,在村西修建了一座三尊庙,又名三教堂。一九四五年后,三村合并,取名三教村。因重名,后来又更名为三教北流村。
祖籍的故事,虽众说云云。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作为孔孟之乡,礼数之多,文化之深、风俗之久、乡情之浓,却是无人质疑的。
在莱州,至今还流传着那句顺口溜:七朱杲,八北流,十二个姜家,两个沟,中间夹个鳖河套。这足以看得出,北流村存在的事实与价值。这或许也算是水土好的一个原因吧。
北流村里,也曾经过有这样的问题,或许还有过那样的毛病。但是,正量的村风,向善的风俗,质朴的乡情以及长幼有序的美德,在漫长岁月的苍桑中,历经不懈地传承,铸就了它在人们地心目中独到的形象。这或许也算是风水好的另一个原因吧。
北流村,它西邻渤海湾,南依云峰山,既有辽阔宽广的胸怀,又有雄壮伟岸的气质。无论你身在哪里,只要提起它的名字,便会引来人们的赞许。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北流村,犹如战国时期的格局,虽有七国的存在,但无秦一统天下的结局。于是,便让我们这些“小姓”人家,有了存活的生机。虽有喋喋不休地纠纷,却无争斗不止的仇恨,倒是一派看似和气的村风,延续了上千年。这大概也是因为风水好的缘故吧。
玉雕、梭子蟹、面塑还有月季花是她的靓丽名片。
至于那条“史河”,祖母听她婆婆讲,那就更为传奇了…
传说,姜府的一位先人,是当朝的一位大将军。有一次,他回到家乡北流,看到眼前这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心中充满了惆怅。
县官是位颇有心计之人,他一看大将军如此地不悦。为博得他的欢心,于是就奉承道:
“将军,这条河,之所以至今没有名字,是因无人有资格起名。今天,大将军荣归故里,堪称光宗耀祖,名正言顺,还望您赐个名字。”
这位姜大将军,乃一介武夫。玩枪弄棒是行家,这识文弄字他不擅长。然而,他又无法拒绝。于是,他骑在马上,在河边来回盘旋着。直到额头上憋出了汗珠,他也没有琢磨出个名字。
就在这时,战马一声嘶叫,居然在河岸上拉了一泼屎。大将军眼珠一转,顿时眉开眼笑。
“这条河,就叫史河吧。”从此后,这个名字就叫开了。而奇怪的是,多年后,这里居然又多了一个史姓的大家族,以至于史家与姜家成了亲戚的关系…
时光虽然不可逆转,但岁月却可以暂停。在祖母与母亲的唠叨中,曾经的那些沧桑岁月,尽管有些遥远,甚至有些模糊。但那些陈年旧事的市井风情,就像是录像中的记载一样,时常还会在我的脑海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