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啃文书库 / 架空历史 / 扬名 / 第五十章 太学(2/3)

第五十章 太学(2/3)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般场景,当真热闹非凡。
  此时再往中央看去,他们便看到有人正用朱砂在碑上写文。
  此人天生异相,却又气度风雅,不是蔡邕还能是谁。
  只见他笔走龙蛇,经文便如雨后春笋,跃然碑上。
  汉代经文多是以小篆记载于竹简上,但篆体书写太过麻烦,于是到了东汉,汉隶已成为主流。
  此时蔡邕用的并非常见汉隶,乃是八分隶,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斜画紧结,装饰感极强。
  不多时,蔡邕收笔写完一篇经文,额头上渗出汗来,却也引得众人一片叫好。
  杨明也伸手鼓掌。
  用朱砂写文好处在于可以现改,但蔡邕未有停顿、一气呵成,不愧是当世书法大家。
  蔡邕扔下笔,擦了一把汗,看着眼前的碑文面露自满之色。
  碑文写完,接着只需工匠们凿碑即可。
  他又转头往右看了看那些已经凿刻好的石碑,手摸着长须点头。
  这已是第十八块石碑,进展速度超出预期。
  “蔡公,为何碑上全是今文经,而无古文经?”正当众人叫好之时,忽然有一人大声问道。
  这一声质问瞬间引得现场一阵躁动。
  很快众人让出空隙来,不知从哪来的十余人,此时正愤愤不平地望着蔡邕。
  蔡邕转身望着几人,一脸无语。
  为何没有古文经?因为这是太学,东汉官学是今文经。
  而作熹平石经的原因,是因为今文经“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翻译一下,就是因为没有统一版本,错误又多,已经到了无法传承的地步。
  因此这才在校验后刻成石碑,供天下士子誊抄校正。
  这个原因,站在杨明的角度而言更为深刻。
  汉代识字率不足百分之五,纸张虽有但质量差很难誊写保存,而竹简无法印刷,因此要校正,就只有这种方法。
  这些道理天下士人皆知,也是为何熹平石经会如此受欢迎之原因。
  这些人此时质问蔡邕,非蠢即坏。
  “我古文经虽非官学,但却一篇之幅都不能有?”见蔡邕未回答,那人继续质问道。
  此话一出,顿时引得现场骚动不已。
  太学中虽多是研习今文经之人,但也不乏古文经之士,何况此时现场还有众多士人,研习古文经的不在少数。
  蔡邕虽是文豪,却不擅辩论,更何况这问的也难以回答。
  “这些弟子在滋事。”荀彧开口道。
  杨明点了点头,能挑在这个时机质问,自然不是蠢,而是别有用心。
  蔡邕一直未做回答,人群躁动声变大。
  而且就如那日在杨明婚礼上一样,也有古、今文经弟子开始当场争论。
  能明显感觉出,经过几月发酵,古、今文经弟子之间早已是剑拔弩张之势。
  任意一点矛盾,都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争论与冲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