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可能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每个年龄段的人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不同的见地与态度,确切来讲这样的不同可以精准到每一个人,当这些不同在生活中相互碰撞时又会产生新的无奈。我今年20岁,我喜欢假期,但同时也不喜欢、甚至害怕。
小时候以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说得通的,很多问题的对错在小脑袋瓜里都是简单而清晰的,存在着绝对的对与错、好人与坏人、正义与邪恶。不过也确实,对于每个特定的人与角色自身而言,确实存在着很多绝对的对错是非。前几天刚在微博划过一篇《中国女孩何时能够实现自己的穿衣自由》本来不以为然,仅仅是扫了几眼便过去了,可就今晚自己便成为了这个话题的被审判者。当我穿着光腿神器,配了条牛仔短裤,再搭了件oversize的羊羔毛外套,正准备去外婆家取东西时,碰撞便发生了。在年轻人眼里的“下衣失踪”在父母那一辈及以前的“大人们”眼里是变了味道的怪异。挖掘原因坦然论之,一来不想自己的女儿被那些所谓的亲戚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二来他们自己本来也接受不了那样的穿搭,三来畏人犯罪,怕自己的孩子这样穿出去太吸睛等等的诸多原因,他们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却有可能是那片文章里所说的看到别的女生穿着性感遭遇不幸时把不幸发生的原因大多归结于“是她穿衣不检点”上,就像今晚责骂我说“穿得像出去找活干的”。我不是不理解他们,但有时让我感觉到无力的是我发现,有些东西真的相差太远了、差别太大了,差了观念的融合、差了人性的考验、差了整个大环境的认同......
而且通常矛盾总是会蔓延升级的,饭桌上的“教育”当你不出声时会变成交流的阻隔,就像一场起义,当起义发生时,结果很有可能又会激化新一轮的矛盾,因为差异暴露得更多了。
我吃完饭后回了自己的房间,深冬的风凛冽得很,风在缝隙拉开的一刹那像乘满了水的杯子,止不住地往室内涌,门“啪!”地一声,误会又产生了,即刻间我被说成了不听劝好心的建议,偏执、甚至沦为不孝、出现“女大不中留”、“为别人家养孩子”等难以入耳的言语。可能在我妈眼里,我是永远的“好吃懒做”,可是每当我妈上班不在家时,下厨扫地拖地洗衣服洗碗倒垃圾全天的家务活我都可以心里无负担地揽下来,可比起这些“享受生活”的琐屑,我很害怕和我妈一起待在家里,这会让我变得不知所措,当饭后我主动提出洗碗时,会被说:“做事不认真,连个碗都洗不好,也省的让你洗,还要收尾。”当她在厨房里忙活,过去问需不需要下手时,面对的回应总是一张冰冷的脸。在她面前我总是“一步错,步步错”,慢慢地便被说成了冷漠的“不闻不问”,对家的“事不关己”。她早已厌烦了生活的琐屑,她或许是疼我,她在的时候不忍心我做太多的家务,但是说出来的话却能“三日寒”,我被冰得不知所措,当她需要我的时候我便成了冷漠的不自觉。
老一辈都说人生的伴侣要讲究门当户对,这样的考究是为了以后更融洽地生活、更得力地相互扶持、更好地彼此陪伴。可是有的时候孩子与父母却不一定是“门当户对”思想不一样、角色不一样,他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身边有太多的顾虑、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而孩子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热衷于新世界的事物,渐渐地,不一样就多了......
生活中的经历都可以编成许多的故事,家的事能反映社会事、时代事,每个人努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有些理解往往难以跨越,可能因此才更需要成长,无论“大人”、“小孩”、千千万的我们,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同身受”,成为更好的自己、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