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948年土改,翌年建国,共产党定鼎天下,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尘埃落定。我的爷爷张文超也分到了土地和农具,家里也盖起了三间土坯瓦房。爷爷能干,是个拼命劳动的人,从来就不会歇着。奶奶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加上人口不多,一家四口人,日子还能过的去。最让人想不到的是,爷爷竟然一直供着父亲上学。那时候,一个逃荒的农民,家境贫寒,竟然想着让孩子读书,这可是当时大多数人想到做不到的。后来我也想了,可能是因为我父亲的身体不好,爷爷觉得父亲不适合做农活,或者是父亲压根就懒惰,就不想做农活,不读书没有出路。要不,爷爷又不懂得有教无类,又不懂得学而优则仕的理论,怎么会义无反顾地在教育的问题上去做文章呢?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东家或者是其他识字的文化人给我爷爷指了一条明路,想要彻底翻身,只有供孩子读书,将来走出这个黄河滩,当个文化人,吃文化饭,能弄个一官半职的说不定。就这样,先是在东滩完小读书,读完以后,父亲已是年龄较大的孩子了。那时候已经解放,政府也成了公立学校,父亲就继续读书,并考取了开封的一个中学,据说在西关马市街一带。父亲总共上了一年初中,第二年的时候,家里也供不上了,吃饭都成了问题,别说学校的学费以及日常费用了,父亲就辍了学。回到村里也就成了文化人。当时在农村,别说初中毕业生了,就是读个高小,在农村也是个正儿八经的有学问人。何况父亲还读了一年初中呢?所以,回家就有了用场。农村的识字人,需要的地方很多,政府部门,学校,大队生产队的会计,好多岗位都很需要。最后,父亲直接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开始的时候,报酬是120斤小米,后来改发薪金,纸票,不是很值钱的那种钱票。据说用了一阵又不用了。父亲在开始在开封一带教书,在马庄杨桥等学校,当时归南河乡管辖。那时属于开封县,南河中学叫开封十三中,我参加工作时,到南河中学教书,用的桌子椅子课桌等,还是开封十三中的字号。
应该是一九五七父亲还当着教师。父亲对我讲过,那一年他在杨桥小学教学,因为一些事情,父亲和校长闹僵了,父亲没有妥协。最后,校长发了话,如果不怎样,就把你怎样。父亲的脾气随爷爷,一点儿也不能将就,拍案而起,当时就放了死话:“这学不能教我回家,离了教学我不吃饭了?老子不干了!”
当天夜里,卷起行李回家了。这一次回家,一回来就是三个月,再也没有踏进过学校的门。三个多月以后,文教助理和校长来找父亲谈话,动员父亲返校教书,父亲一口回绝了:
“我说不干就是不干了,再说我也不会回去。我自愿返乡务农。”
文教助理不认识我父亲,他以为老师都怕他的官威,把桌子一拍说:“张庆忠!今儿个你去也得不,不去也得去,就是用绳绑也得把你绑到学校去!”
看来要动武了,父亲人高马大,毫不示弱,忽地站起来,用手一指文教助理说:“看你那....你绑绑我试试?!”
其实文教助理也只是一说,他一个小文教助理能绑住我一米八多的父亲?我父亲发脾气的时候,那眼睛瞪着,一副要拼命的样子,很是吓人。最后,校长见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从兜里掏出来三个月的工资说:
“张老师,这是你三个月的工资,我给你带来了,只当是你请假了。看看你家里也不富裕,你收起来,给孩子买点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