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早在1800年前,就有太空旅行者曾经发现火星上居住着好战的生命。21世纪之初的科学家乔治·洛克在他的《太空航行》一书中对这些古代传说就有记载。在整个十九世纪,讲述地球与火星之间的秘密通讯的故事并不少见,只是这些故事都完全没有科幻内涵。W.S.拉赫-西尔玛的“阿莱瑞尔”系列中出现了“长有羽翼的类天使智者”和星际逸闻。在保罗·艾尔蒙特的《保罗·艾尔蒙特众行星漫游故事集》中,火星是一场借由热气球环游众行星的旅途中的一站。在十九世纪晚期,火星的重要性变大了,成为了那些内容详细的宇宙航行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因为人们已经知道月球上了无生命,因而月球也变得相对无趣了。这些早期的火星故事许多都描写了乌托邦式的外星社会,这些文献是早期的科学传奇范本。火星是珀西·格里格的《跨越黄道》中的这类文明的家园,罗伯特·克罗米的《跃进太空》则将社会批评和星际爱情故事结合在了一起。作者特别强调了对一类新兴女性主义的关切。在“伯特·D.布赖恩”的《火星来信,有望远镜农场相助》中,描写了一台史上顶级古怪的通讯装置:一台望远镜,其镜片采摘自题目中的农场。该作也对地球社会做出了一些非常尖锐的抨击。在许多早期火星小说中,都有一名“来自火星的人”来拜访地球,而不是地球人到火星上。托马斯·布洛特的《来自火星的人》为这一题材赐名。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球人类对火星的探险和向火星移民的大胆构想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批自称为“火星地下党”的科学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师团结起来,开始重新审视火星计划的挑战;西方科技大国美利坚合众国国家航天局召开了一场会议,主题是火星;一些科学家则重新将近未来的向火星移民看成是切实可行的主题,其中以刘易斯·塞纳的高度写实的《前线》最有代表性。
人类之所以对火星感兴趣,是因为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据科学家们对火星的一系列探测结果表明,它是一颗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上面有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约占95.3%,其余是氮、氩、一氧化碳、氧等,水汽的数量很少,平均约为大气总量的0.01%;其表面大气压为7.5百帕,相当于地球上海拔30至40公里高处的大气压;火星公转周期约687天,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3秒,一年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它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其中赤道附近最高温度约20℃,夜间最低温度在T80℃以下。
根据海盗号无人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显示,火星上虽不存在液态水,但有许多条干涸的河床,这说明这里从前曾有过水,并且一度气候比较暖和。这是十分令人兴奋的消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若火星上曾经有水,就曾经可能有生命。此外,火星内部构造也与地球相似。所以科学家们认为,通过对火星的研究,可以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弄清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过程。1996年8月6日,美国宣称,科学家从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上,发现了可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的化学物质。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国学者议论纷纷,不同意见者最主要的论点是,这块石头是否真是从火星上来的。因此,需要对火星再次实地考察。火星热就这样又“火”起来了。
在20世纪80年代最末一年的1989年7月20日,美利坚合众国举行了隆重的“首次载人登月二十周年纪念日庆祝会”,庆祝会上,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H.W.布什概述了在2019年前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激进计划。火星再度成为人们激动展望的对象,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能够实现。“特里·比森”就在《火星之旅》中以无情的讽刺手法讨论了前往火星的史诗之旅。史蒂芬·巴克斯特则在《远航》中暗示了对火星登陆任务的政治可行性的强烈的悲观态度。他认为:为了让任务成为现实,必须要将其设置在或然历史线上,精细地重新调整美国和NASA的优先目标。不过,其他作家还是热情地拥抱了登陆火星的愿景,同时也接受了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