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一瞬之间,潘家村的在留守的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就全部都来齐了。
这些老人在接过红包后都受宠若惊了,众人便表现出了异常的开心和关心的神态来,他们和她们都没想到那个曾经认识的、薄情寡义的潘志鸿竟会有个待人如此大方和亲热的女儿,大家便热情地在围拢着潘碧滢、拉着她的手在嘘寒问暖,更在询问潘志鸿和她在上海的数十年来的生活情况。
麦穗一边在让座一边在敬茶,麦兰和宋波也走上前来为长者们端茶,我奶奶便在向大家介绍潘碧滢的各个家人,而潘碧滢则在向长者们介绍自己及她父亲此前在上海的生活情况,我奶奶也在帮口,当然,她姑侄俩此时讲的话则都是好话、都是在帮潘志鸿和杨梦婷掩饰从前的不是。
此时的气氛那是异常的亲切、热烈和热闹,可谓是乐也融融。
在经过了一番的交谈后,众人便重新了解了潘志鸿在上海的从前的生活了,于是,便有人在感叹、有人在惋惜、有人在嘘唏、也有人在叹息,大家便对潘志鸿从前的对待父母和对待家乡人的所作所为表示了谅解和理解了。
开席了,八仙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面对着这些美味佳肴,众人便欢畅开餐,席中也没有喝酒,潘碧滢和麦穗便以饮料代酒在频频的敬这些老者,吃喝的场面那是好不欢喜、好不热闹、好不融洽。
其实,按当地的风俗来说,这一餐就相当于是出殡丧礼的“吃硬饭”了,然而,它却只有长者参加,而且,大家吃得那是无比的欢畅开心,场面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所以说,它应是一餐变相了的“吃硬饭”,它已是变成了联络感情、重温乡情的聚餐了。
大家在边吃边聊边叙,8月份的天黑得迟,在一个小时之后便接近傍晚了,而众人也都吃饱喝足了,于是,大家在感谢和盛赞了一番潘碧滢后便欢颜喜笑地带着惬意的神情离去了。
应该说,通过这次的回乡安葬父母以及宴请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潘碧滢便在为父母重新赢得了声望、赢得了谅解,她便在为父母重新树立了形象,同时,那潘碧滢也为自己赢得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之后,潘碧滢又各拿了内有200元的红包给被潘桂花请来帮手的那两、三个大婶,大婶们便也是欢天喜地了,跟着,在潘桂花、潘康和这些大婶的欢送下,我们便告辞回罗家寨了,而他们则在收拾碗筷。
在三天之后的上午,我们又带着三牲发粄、香纸炷和鞭炮到墓地来祭拜了,这便是当地人的“还坟”,也可以叫做是“圆坟”,我们在经过潘家村时,潘桂花和潘康获知了信息,她母子俩便也跟着一起上山来了。
之后的燃香、祭拜、说辞、叩头便不用说了,那潘碧滢一家人便在不断地拍照以留取纪念,她在教导自己的家人说:将来在澳洲看着这些照片时,就要想起自己的根、就要想起故乡潘家村、就要想起自己的祖辈还埋在这座山……
礼毕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潘桂花的家里,那潘碧滢便在询问潘康:给他的那一万块钱够不够用?
潘康说:“够够够,不够的话我肯定要问你拿,这还剩两千多元呢,我正准备还给你。”
说完后,潘康便把早就清算数好的那两千多元递交给潘碧滢,潘碧滢在推辞说就留给桂花姐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