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很多公共场合都会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熊孩子”,比如电影院、高铁列车、餐厅等,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不负责任的大人。回忆了一下,好像还有遇到过,每每遇到都感觉,小孩子何其不幸,遇见了这样的父母。
有一回在电影院里,电影还没开场呢,就感觉后背靠椅被撞了一下,回头看过去,是个小孩子坐在爸爸的腿上,伸长了腿。没事没事,也许是无意碰到了吧,我就捧着爆米花看起电影来。灯光暗下来,电影开场了,咚,又是一下,没防备的我差点把爆米花扔出去,没好气的回了个头,乌漆嘛黑的也看不见个啥,就知道还是这个“熊孩子”。电影叫座,影院里也没什么空位子,走来走去也不是很礼貌,于是我忍了。可是,容忍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熊孩子”兴奋的时候就踢凳子,电影搞笑点实在太多,没一会儿我就感觉头皮开始发麻,有点抑制不住的想发火了,趁着脾气还收的住赶紧向“熊孩子”的家长表示不满,帮忙注意一下,别影响其他人观影。孩子家长一句话都没说,踢踹的感觉更加频繁,电影就在我忍耐中结束。灯光亮起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回头理论了两句,孩子家长抱着“熊孩子”,快步走了,连个“不好意思”都没说。是赶着去给“熊孩子”看病吧,是病的不轻,腿都不听使唤了吧,家长早干什么去了,这会儿才想起来要去看病。
在出差的高铁上,见证了两个家庭的教育。一个是妈妈带着儿子,安安静静地坐在隔壁,妈妈语言轻快,动作麻利,一个人把重重的箱子放上了行李架,好心的路人帮了一把手。儿子抱着和他差不多大的超人玩偶,就坐在妈妈的腿上。起先,母女二人还有说有笑的,偶尔吃两块猪肉铺。路程很长,到下一站的时候,两人就有点累了,儿子就趴在妈妈的背上,背上背着他的大超人,不声不响的睡着了,许是火车位子小,妈妈换了几次姿势,一会儿抱着,一会儿背着,一会儿让儿子自己趴在桌上,小孩子不哭不闹,醒来的时候就瞪着他好看的大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列车摇摇晃晃下又睡着了。跟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道另一侧同一排的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从性别来讲,女孩应该比男孩更加文静些,但现代教育下,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性别的关系不大密切了。小女孩一路上,叫叫嚷嚷,一会儿要喝这个,一会儿要看手机,一会儿要抱,有需求说出来就好,但是小女孩非要用嗓子嚎,满车厢就听她一个在高声的在讲话,而她的爸爸妈妈眼看着也阻止不了,只是不断满足她的需要来达到一刻的安宁。这就是教育的不同,如果孩子这样的表现都能得到满足,以后她就会变本加厉的去得到她想得到的一切。
当然,孩子确实太小,有的时候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但是如何在公共场合做一个有教养的小孩子,我想这是大人将孩子带出来要上的第一堂课,这代表了她或他走向外界、被外界所了解、被外界所认知的第一次,如何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影响,难道不重要么?也许你会说,孩子还这么小,他还什么都不知道,难道作为父母的你们还小么,你们还什么都不知道么?现在有一种媒介叫网络、有一种力量叫舆论,试想某一天你的孩子懂事了,但是在网络上流传了一个貌似是他还是个“熊孩子”的时候的英雄事迹,他该怎么跟世界共处、跟朋友共处。
“三岁看老”这个词,在我看来有一个新的理解,三岁小儿的一举一动,都投射出他父母的教养,否则小孩子的行为举止是跟谁学的呢,一定是他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