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木匠村的田地分配每十年一次,届时根据每户十六周岁以上的人口数、按照人均两亩半田地进行重新划分。如果成年人口不变,田地亩数不变,位置也不变。当人口数变化,田地需要调整时,村里也很人性化,由村民自己选择保留的田地,多退、少的抽签。
一般都会保留自己种得好的肥沃田地,转出可能相对偏远、不肥沃的田地。
村里还留有部分村田,平时可以租给村人耕作,一旦在人口暴涨的年景,流转的田地不够分,村田就会分出去。
作为地理位置处于三大粮仓中的木匠村,田地普遍优质。地是肥沃的地,主要以杭白菊、桑树等经济作物为主。作为杭白菊的道地产区,这里出产的杭白菊最受药商青睐。杭白菊也是清肝明目的一种好茶,广受欢迎。
而桑叶肥嫩,几乎家家桑蚕,一年可以养春夏秋冬四季蚕,又以春蚕、秋蚕为主。质量最优的就是春蚕,桑叶质量也最好;其次是秋蚕。
桑蚕丝是做丝绸最好的原料,其质量与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榨蚕丝与木薯蚕丝。嘉湖平原是桑蚕丝的起源地。
而田一年两季水稻,亩产可以平均达到四石(480斤)。
即使地头田脚旮旯里,也种满乌桕树。每年冬天11-12月份,家家户户摘的乌桕子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乌桕子是做蜡烛油的主要原料。那个时候的农村还没通电,照明主要靠蜡烛、煤油灯。
像老汪家,两口人,有三亩地、两亩田。正常年景,两亩田可以产出大约十六石稻谷,去掉交给国民政府的十石军粮,剩下六石谷,大概可以产出540斤大米,完全够老汪夫妇俩一年的口粮。
军粮是必缴的,而且没有任何补贴。所以,私下里,国民政府被称为刮民政府,国民党被喊成刮民党。
但今年大旱,晚稻产量不到往年三分之一。以老汪家为列,军粮还是没得减,往年十六石谷,今年一共只收了十三石谷,还是收成不少的,有的村民晚稻只收了往年的四分之一。
那也就是自用只有三石谷,大概就是280来斤米。即使老汪有时在别家做工,自家只吃早晚两顿,但是往年他们也是需要500斤大米才够。也就是少了200多斤大米,一个大头可以买30斤大米,但是今年米贵,只能买25斤,有些地方都不到20斤。
老汪家的菊花今年几乎没有,桑叶也卖不了几个钱。要是往年,即使口粮缺这么多,地里的产出也是可以换成大米也够他们家一年吃的。但今年三个季度,地里的产出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半大头,还不够日常开销。所以,这200多斤大米是要靠老汪平时的木工活跟短工赚得。
这才勉强平账。
但是,没有木匠活这部分收入的其他村民,很多人家今年的稻谷收入只能充军粮、甚至不够。相当于一家老小的口粮都要从往年积蓄、今年寥寥无几的地里收入、打零工、借钱度日满足。
木匠村还是受灾不算严重的村,就已经这样了。那些受灾严重的村,那就更加艰难了。
“能不能想想其他办法?往年不是有特别补助,可以减免军粮么?”
这几天,老汪知道阿兴家要照常缴军粮,很是无奈。虽然家里没有成年人在,但田地在重新分配前都是各自保留耕种权的。往年这种情况,只要家里有未成年孩人在耕种的,军粮要缴,但都是缴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