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嗯嗯,对,老板他正在拍摄,好,好的,我一定会转达给老板的,嗯嗯,罗伟上校再见。”
文若涵接听的这个电话是科技署那边罗伟上校打来的。
约莫过了一个小时后。
徐诺终于拍好了曼恩·基德饰演的奥本海默与卢卡斯·迪奥尼西奥饰演的曼哈顿工程区司令两个人的一场戏。
这场戏并非什么大戏镜头,只是两个人在核试验小镇这边的一个对话交谈的剧情。
紧接着下午要拍摄的是曼恩·基德与饰演爱德华·泰勒的演员的一场戏。
爱德华·泰勒也是美利坚的一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并成为了曼哈顿计划的早期成员,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热衷于推动研制最早的核融合武器,不过这些构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得以实现。
可是就在二战后,在一场对于奥本海默背景调查的听证会上,爱德华·泰勒对这位过去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同事作出了一些具争议性的证词,也正是因为这样,此后他在科学界中变得不受欢迎。
爱德华·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学才能、欠佳的人际关系,以及善变的个性而知名。
或许他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称号“氢弹之父”!
对于这个角色,徐诺做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
那就是让他在两个阶段中使得这个角色更颇具艺术争论性。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在曼哈顿计划工程研制原子弹的时间里,徐诺让他与奥本海默之间有较为密集的交流与认同。
甚至可以说是“朋友”徐诺想要表达出那种若即若离般的情感。
只要在第一阶段将这种两个人之间的这种“既好又欠佳”的关系给渲染好了
那么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对奥本海默的“审判”的时候,当爱德华·泰勒站出来对这位“老友”做出具有争议性证词的时候,才能够将这个角色的艺术性给塑造好。
毕竟徐诺拍的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电影的话终究是要讲究艺术的。
在徐诺此前拍摄的商业大片电影里面,或许爆炸就是艺术。
但徐诺深知,电影艺术不只是爆炸!
同样,在《奥本海默》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里,徐诺也将会对奥本海默这个角色进行艺术化的塑造。
因为在第一阶段时,奥本海默组织领导曼和顿计划原子弹的研究,自然是怀着拯救世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想法。
汇聚核物理领域的一众专家,并完成原子弹的核试验,为美利坚、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个人物,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
虽然徐诺已经很难去真正的揣摩那个时候的奥本海默是不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与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
但电影是可以进行这样塑造的。
徐诺给曼恩·基德交代的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拍摄的内容,要让他尽显个人的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
曼恩·基德不愧是一名中青年的实力派演员,虽不及卢卡斯·迪奥尼西奥那样的名气与咖位,但他的表现徐诺非常满意。
纵然是在较为恶劣的拍摄环境当中,他也能展现出得意人生般的感觉,以及自带的一丝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