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也是遗言另外一种陈述,因为时间、远近、关系、场景等原因,总有些话到了嘴边总是难以说出来,潜意识认为不说比说好,或是两个矛盾的小人在头脑里战斗,在即将分出胜负的时刻,你要告诉的对象已经离去,这种情况就带来了后续的懊恼和悔恨。
我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读的不多,多数人认为他的文笔犀利,在看来在正常不过,并不觉得任何的不妥和犀利,潜在的涵义是他没我犀利,实际上是我的犀利表达不出万分之一。
若是看淡了一切,旁人以为这是个不求上进的人,胸怀和格局可以大到无限,如韩信般的贵族,反手摧毁刚建立起的汉朝轻而易举,他大意了,他不在乎这样的结局,他意想不到他的死。
对于一成不变的规律,我们看到开头便知结尾,对于生活的事件我们总是预测失误,或者没有预测的想法,这是否与推理与预见未来的能力较低有关呢,多数人如行尸走肉般的存在。
有趣的世界,21世纪的人类虽然离开原始社会没多久,却总有些掌控一切的傲慢和偏见,对天地自然如是,对自己的也是如此。
一句话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纷繁始于简,大道然其然。虽然看起来千行万业很多的不同,一个行业的精深离不开无数的奉献者,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变量和性质,最终形成几个公认的流派,精之又精,细之又细。
但是,归根结底,那些最初的事情极其的简单,甚至低于我们的一般人的认知,只是在传递过程中,不少人人为的设置了门槛,形成了人文的门槛,也就是说,最初的一批人未必是适合大众认知的知识传递者。可以承认他们优先性,不可以承认他们的卓越天资,比常人比起来,他们不过是物质满足后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做着属于一种与爱好相关的事情。
甚至传递过程中出现了某种错误也依旧传递下来,错误也被美化,因为那是老祖宗的犯的错误,我们了解什么是对的,也依旧要以老祖宗的错为对,多么高深的道理,这就是一个例子。
这就是为什么错也是对,对也是错。这造成了许多人的不理解,小孩子不需要像个成年人一样了解很多,中国的小孩尤其的乡村的往往认为是早当家,成熟早,可能事实相反。
许多人压抑儿时的欲望和童言,成年后尽情的释放,也就是很多孩子儿时乖得不像话,长大后我行我素、个性飞扬的原因,压的越狠,反弹越是厉害。
当然,这样空洞的语言没有人愿意知晓和阅读。他需要一个载体,那就是故事,家庭或是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带着所有人的梦一起扎堆的讲述。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故事。
有那么几天,我满眼的嫌弃我所写的每个字,厌恶感十足,那并不关文字的事情,怪就怪仓颉没有把文字设置的太过高超,让我轻松地习得。
厌恶过后是境界的提升,虽然没感觉到自己的语言组织水平有多少长足的进度,写作多是在疲惫或者无聊时候进行的,我发现自己在特别的情绪氛围里才能进行,才能写出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