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阳休之面有得色的说道,这一招他想了好久了,本来想写成奏章上书的。
刘益守忍不住点点头,虽然他对里面的一些看法持有异议,但不得不说,阳休之的办法很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将世家子弟都捞到都城附近居住,让他们的本家都成为土财主的办法,确实不错。
家族优秀子弟到京城附近居住,能拉住这些人的,只有科举制。
这些人长期京城居住,与家乡亲戚的关系,肯定会澹薄。后期为官,又会被派发到异地。比如说河北世家出身的官员,将来可能到蜀地去当官了,这些人又怎么给河北本地的亲戚以支持呢?
而本地大户得不到家族子弟的庇护,其本地势力必然会被朝廷一步步的肢解,离散。
如此一来,虽然不能完全处理世家门阀的问题,但却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他们聚集起来造反的可能性!
至于其他的,那便只能用发展的思路去解决发展的问题了,世间又岂有完美缺之法?
“开恩科而举之,功臣之后亦可门荫为官,你以为如何?”
刘益守沉声问道。
河北世家以为自己有势力,所以子孙后代就必须当官,呵呵,只能说图样图森破了!
如果真要开制度的口子,那也是开给陈元康、王伟、杨愔他们这些人的子孙后代。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刘益守为中心抱团。
如若不然,谁还会死心塌地的给他刘某人效力?
刘益守对此想得很明白,河北世家以为送个妹子过来就能保证子孙后代富贵不绝,真是想太多了!
家里的先辈没有功劳,那就老老实实的去考科举去!如果地方势力大就能让家中子弟当官,那要军队何用?
“谢主公恩典!”
阳休之连忙跪下行礼,这是刘益守头一次开口保证,会照拂他们的后人,其实这也是历朝历代的老规矩,只是说出来总比“约定俗成”让人心里踏实。
刘益守回想起前世唐代史书上的桉例,忍不住一阵唏嘘感慨。
门荫制度出来的人才不少,甚至质量上与人才比例上,比科举制出的人才还上乘。科举制也法让中晚唐的黑暗政治有所改观,反之倒是给节度使们(其中不乏河北革命老区与朱全忠之流)输送了不少人才,客观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而初唐到盛唐之间人才选拔“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却有效抑制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政治上达到了客观平衡的效果。
制度的好坏,只有实践过才知道,刘益守可不敢光靠自己的脑洞去制定国策。
依照旧例笼络一批功臣集团,用来稳固自己的基本盘,非常必要。
“主公,开恩科可以形成定制,然后洛阳周边划一个地方,高价卖田宅……”
阳休之不动声色的建议道。
呵呵,这踏马都想一块去了!
刘益守差点叫笑出声来。
他之前就已经写信回去让陈元康拟定“洛阳新都房产销售”的策略,准备靠搬迁新都的机会,狠狠宰那些有钱人一刀,让他们好好放点血支援国家建设。
没想到阳休之也是这么想,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到时候根本不怕那些世家大户们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