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浙江,鱼米之乡的小城大都有着相似的特点,河网交错、水乡风光,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古镇除了拥有清秀的风景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看点,就是南浔“四象”。
南浔古镇,位于ZJ省HZ市。“四象”是指此镇在清朝到民国初年诞生的四个浙江巨富。他们是当时的“中国富豪圈”中名列前茅的南浔刘、张、庞、顾“四大家族”。我们今天这篇文章(以及接下来的几篇南浔游记)要说的就是南浔“第一巨富”:刘家。
南浔刘家第一代富豪名叫刘镛,出生于1825年。
在刘雍出生的时候,南浔镇属于ZJ省乌程县,这个地方是春秋时期江南的吴越故地,跟绍兴一起自古属于会稽郡。人人都道江南美,但是乌程却并不是个优越之地:
一方面,从整个江南的范围来看,乌程一直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西边是千米的高山,阻断了人们的来途和去路,东边是水网密布的平原,气候比较湿润。此地虽然物产丰富,但是上千年的时间里都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虽然南浔镇崇文重教风气盛行,至宋朝时就已经是一个水陆要冲,但是由于家中贫穷,很多励志求学的年轻人压根就没有机会读书,其中就包括我们本文的主人公刘镛。
年少之时,刘镛被迫放弃考功名的念头,转而从商。
说是从商,其实就是打工去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嘛,没有第一桶金,只能踏踏实实从一个小学徒开始。
刘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卖布的店铺中打杂、学徒。旧时的学徒地位是很低的,又要当伙计,又要当杂役,甚至还要捎带做一些家佣的工作;薪酬也低:管吃管住,绸庄每日给他十文钱的工资(相当于人民币两元),这一年,刘镛14岁。
刘镛十分珍惜这一份工作,鞍前马后,不胜勤快。很快,他就在客人中混了个脸熟,各种杂务也可手到擒来。店家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第二年就开始把店里较为重要的商务事宜交予他做。刘镛也很让老板省心,在妥善完成分内工作之余,他一边认真研习业务,一边默默地学习丝绸行业的“暗”知识。
就在刘庸16岁那一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欧洲人从东部海上码头闯进了中国,继而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交易,上海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热闹,最繁华的城市。
此时,百公里之外的南浔镇也迎来了“质变”的机会:当湖州所产的辑里湖丝成为欧洲人最爱的抢手货时,刘镛所在绸布行的经营者一跃从一个小老板变成了做出口贸易的富商。
这一年,刘镛18岁。
南浔丝市闻名整个江南。当地所产的湖丝,每年以10万包左右的数量销往海外。刘镛以及同龄的有心从商的年轻人纷纷坐不住了。
就在1846年的春天,21岁的刘镛从绸布行辞职。此时的他依然是一个积蓄不算丰厚的穷小子,但是七年的学徒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并已谙经商之道。这一年,刘墉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200银元(相当于三五万人民币这样子),和三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合资开了一间丝行。
谁也没有想到,这小小的举动开启了一个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黄金时代。
史料记载,至刘墉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浙江巨富、在“四象”的位置上遥遥领先,而当初“三个合伙人”之一的邢赓星也已经是“牛头”级别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