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继续浙江自驾游,此次旅行目的地:湖州南浔古镇。
在这个江南水乡小镇上玩了几天,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南浔巨富的故事。从清末至民初,各个行业的企业家、收藏家甚至政治家在这里迭出,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家族姓刘。刘家第一代富豪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坊间称其为“南浔首富”,那么他的儿子们也就可以说是南浔古镇“第一富二代”了。书接上文,我们继续讲述刘镛之子刘锦藻的故事。
旧时豪门以“虎父无犬子”为荣,因少时家贫而没有读过几本书的刘镛鼓励儿子们从科举、做学问,你爹我家大业大唯独没文化,所以你们要把这个遗憾给:补而回来。而刘镛的二儿子(长子早亡)刘锦藻作为二代中的表率人物也是比较争气的,他二十多岁考中举人,三十出头就中了进士。
大家可千万别小瞧这些在当今的文艺作品中司空见惯的科举头衔,“进士”乃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级,监考官是黄帝,放榜也是用金纸书写,“金榜题名”说的就是它。而且过了殿试直通官府,堪称仕途“起跑线”的天花板。
那会儿的一个进士怎么也得相当于当今的博士学位吧,还是文凭+公务员的“双保险”包分配学历。虽然每年考中进士的人有几百个之多,但个个都是佼佼者。而且考取功名越早者发展空间越大,你想啊,和刘锦藻同年上榜的那位状元张謇及第都40多岁了。所以说“学霸”刘锦藻是优秀的,不仅凭实力成为了家族的骄傲,还年纪轻轻就为自己拓宽了人际圈子——
古往今来我们看,拥有此类背景的“富二代”们命途无非有三:一,靠着先天资源加上自我的成长拼出一个比爹更有成就的未来;二,碌碌无为的同辈大陪衬;三,平平无奇的败家小天才……还得说是刘镛治家有方,刘锦藻是前者。
与父亲刘镛的发迹经历不同的是,他爹30出头还在绞尽脑汁地研究怎么把家乡的特产辑里湖丝卖多些给洋人多赚点钱呢,儿子30出头就已经在社会上名望颇高了……
刘锦藻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自不必为五斗米操劳,也不必如他父亲年轻时那般将赚钱当做第一目标赚钱,再加上所处时代的特殊,眼见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慈禧太后霍乱朝政,受过高等教育的刘锦藻,渐渐萌芽了更为深邃、远大和“厚德”的人生目标。
时值甲午战争之后,有一股子资产阶级势力联合创立了一个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叫做“强学书局”。如今看来此团体“熟面孔”那是颇多呀: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还有袁世凯和张之洞……林林总总几十个人凑一块儿,目的是为了快速解决19世纪末民族危机之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一个叫汤寿潜的——很多有志之士常挂嘴边的那句名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就是他说的——经张謇介绍,和刘锦藻成为了朋友。
一个汤寿潜,一个张謇,二人对刘锦藻的影响着实不小。
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清政府搞的“虚头巴脑”的东西太多,所以本就为人务实的刘锦藻考取功名之后顺理成章地就从“富商圈”一抬脚跨进了“教育圈”和“政治圈”,结识的这些个挚友也都是“实业救国”、“学以实用”的政治活动家和民族工业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