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长三角自驾游这么久,浙江的游记总结了这么多,南浔古镇是写起来最“累”的。当然,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此地山水险峻的缘故——
南浔所在的杭嘉湖平原乃是正经的鱼米之乡,气候温润、物产富足、风景美如画——国家AAAAA级景区南浔古镇的游览并不在于腿脚上的叠步,而是一种……阅读。
南浔并非江南水乡“99重镇”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个小城,但它非常地厚重,就像一本书,很有味道,也十分有趣。你需要深入那些中西合璧的庭院当中,就如同自己真正住进去一般地去感受那些往日的故事;你需要从那些十分难得才保存下来的假山、石雕、荷塘以及参天大树中去捕捉百年前那些清雅而辉煌的风景;你甚至需要通读中国近代史,才能明白此地“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们可以迅速发迹的“关窍”……
这一篇文章咱们继续讲述南浔古镇“第一富二代”:刘锦藻的故事。
刘锦藻的父亲刘镛是一位巨富级别的浙江商人,“在南浔,天下莫不闻刘氏”。所以说出生于南浔首富之家、衣食无忧的刘锦藻,只能用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做有学问的人、为家门添荣耀,不辱声望是父亲对刘锦藻哥几个个人成绩考核的“硬性指标”。
豪门贵子,顺理成章,刘家的兄弟几人也很争气:大哥早逝之后,刘锦藻首当其冲34岁就考取了进士(相当于博士学位这样子),之后他一边帮着家族打理生意,一边走上了仕途、结识了一群官场上的要员、维新派的“进步”人士,这些在前面的两期游记中都分享过了,不再多言,我们来说刘锦藻一生中另外的两个巨大社会贡献:
一是:写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著有《清朝续文献通考》,共400卷,“在中国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话说,哪怕咱不把他当个富家公子哥来看,即便他只是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文学教育家,刘锦藻所著这套书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项极其卓越的成就了。
《清朝续文献通考》是《清文献通考》的续编,内容涉及1786年至1921年之间的田赋、钱币、银行、外交、实业、宪政、图书、学堂,甚至陆军、海军、船政等社会学门目达30个之多,刚好衔接了1785之前完本的《清文献通考》。
话说《清文献通考》的作者大家也都熟,电视剧甄嬛传里的熟脸儿,清代康乾盛世的三朝元老,一辈子兢兢业业,“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严格执行者:张廷玉。能够写得出这类书的,有学问只是基础,还要性情和平端正、居心赤忠、大局伟器方可。
二是:慈善事业。
与父亲刘镛当年的路见不平仗义援手不同,刘锦藻的善事大多在于创办学校,“供孤苦儿童免费入学”,并设立各种奖学津贴和基金。再有就是跟鸦片战争之后的列强交手:
上个世纪末,湖州来了一小撮美国人,在中国建教堂、抢海岛,刘锦藻等几位爱国义士一纸诉状把他们告到了美国议会,最终官司还打赢了,成了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一桩奇事美谈。
刘锦藻人过中年之后,正是父亲刘镛准备退休养老之时,历尽人间的父子俩从此不问政事,专心搞钱,顺便修了一个人文景观集大成的江南园林巨制:小莲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