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细细思索这个标准糜旸是否符合的时候,众人的心中不禁浮想起糜旸之前为大汉立下的大功。
糜旸参与的大战就不提了,就单单说他之前所主导的两场大战。
公安一战败十万吴军,为大汉守住了半壁江山,这是全国之功。
西城一战智取曹仁,大大打出了大汉的威风,更是为刘备称帝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这是拥立之功。
一个全国之功,一个拥立之功,这两个功劳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这方面说,糜旸在功劳方面是有着充足的成绩的。
或者换句话说,单单在功劳方面,哪怕是故大将军关羽复生,恐怕也只能与糜旸在伯仲之间,更遑论其他人。
若糜旸没有资格成为大将军,当今的大汉还有何人配?
至于糜旸的年纪问题,根本不在众大臣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汉的士人并不迂腐,和平之时论资排辈大于一切,乱世之中,讲究的是能者居之。
况且大汉四百年以来,又不是没有年轻人因功骤居高位的例子。
别忘了刘备经常将糜旸比作何人,又经常将自己自效为何位帝王。
在心中的这些想法浮现之后,众人心中的诧异正在慢慢消失,
幸亏刘备是属意糜旸成为大汉的新任大将军,要是换作别人,恐怕这一群大臣就得死谏了。
就是心中本来就有认同的基础,众臣才只会是诧异,而不是强烈的抗拒。
可哪怕心中的诧异逐渐消失,但还是有许多大臣不太赞成刘备的决定。
他们不是觉得糜旸不配,他们是觉得糜旸当下成为大汉大将军的时机不对。
诚然糜旸的身份,功绩都让他有成为大将军的资本,阳平关之战,也足以称得上一场难得的胜仗,但还是那句话,众人对糜旸的期待太高了。
众人心中都觉得糜旸可以取得更好的佳绩,例如在正式击败十万魏军,帮大汉度过最虚弱的阶段之后,凭借这种泼天的功劳,再一跃成为大汉的大将军,这样才算的上真正的实至名归。
谁叫他是汉白鹿呢?
身为大汉的国宝,众臣都不希望糜旸在未来,受到一丝一毫的非议。
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这段时日,众臣大多以尚书令马良为首,马良也是个敢言的人,他用委婉的语气讲出他心中的这层想法。
而当马良说出他的想法后,立即就有不少大臣附和起来。
在听完马良的顾虑之后,刘备并没有生气,相反他脸上的笑意更加浓厚。
身为一个政治大家,众臣想到的事,他又岂会没想到呢?
刘备很快在众臣面前说出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