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火耗”这个词语,终于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火耗这个词并不罕见,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
在元朝之时就有,可它大行其道之时,却在万历年间,在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之后,火耗正式兴起。
一条鞭法规定,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因为百姓所上交的白银品相不一。
然而这样一来,就有了火耗。这个损耗当然不能由当地官员来背,自然落在了百姓头上,所以在征税时就会加征损耗。
这本是为了弥补损耗,可却给了当地官员贪腐的机会。
官员们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最多者占到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多,而多出来的差额就归官员了。
张居正在制定一条鞭法时,也考虑到了这些东西,但并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毕竟那个时候,万历还没搞出银币。
现在有了银币,加上殷正茂这么一提醒,张居正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元辅,一两普通白银究竟能铸造多少银币,咱们并不清楚,而这些东西任由外帑一手把控,可不太行啊。
如果,一两三钱白银能铸造一两银币,而外帑非要说,一两五钱银币才能铸造一两银币,多出来的那些便是火耗,这一来一去,户部可要亏不少银子?
一年两年倒也罢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亏损的那些银子,无法斗量啊。况且,现......在那些银币样子精美,品相不错,如果以后,银币的品相无法保证,那该如何是好?财帛动人心,这些事情都很难说。”殷正茂又皱起了眉头。
听了殷正茂的这些,张居正敏锐的从里面捕捉到了有用的信息。不止户部与外帑,户部与地方上,也是如此。
按照皇帝的性格,外帑是不可能承担这笔损耗的,那这损耗就会落到户部身上。同样的,户部也不会承担这笔损耗,那这笔损耗就会落到地方上。地方也不会承担这笔损耗,那这损耗就会落到普通百姓身上。
这么一层一层的加下去,加在百姓身上的担子,恐怕会越来越重。
这是什么?这是用银币来收割整个天下的财富。最终,所有的压力都会来到百姓身上。
百姓不稳,那天下就要动荡。
张居正的脸色忽然难看起来,他没有想到,万历的终极目的竟然在这里。
终究还是被时代的局限性遮住了视野,银币,可是解决火耗的好东西。
把银币定位流通货币,任何结算都由银币进行,就能解决火耗。
百姓上缴赋税五个银币,那就交五个银币,不需要额外缴纳多出来的熔铸火耗。
这样一来,自然就没有了火耗。
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让百姓把手中的白银兑换成银币。
而这里面,又有很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