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6)习性:
白天大多在阴凉处(树荫或洞穴)睡觉,大晚上的出来搞事情。即使是白天出动的盲兽也一般只活跃半天,或者是活在自创的时间表里,困了就睡醒了就吃。可以说这个下纲全体对强烈的阳光都不怎么感兴趣,即使白天捕猎并不影响热感应的精确度。
(7)分布:
除南极洲外全球分布,气候越凉爽的地方多样性越好、大型种体型越大,大型物种偏爱丛林和雪原这种需要物种个别时段或全天控制体温的地域。
(8)优势和劣势:
一切温度与环境不同的生物都可以被盲兽捕食者轻松的看到,配合常年穴居演化出来的敏锐嗅觉和听觉,对它们来讲寻找猎物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样,其他生物想要捕食它们也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家伙只要环顾一圈,任何以保护色和拟态伪装为主导思想的伏击策略都会显得十分无力。
当然,盲兽也不是毫无破绽,夜行特性会影响它们在白天的活跃度,一些昼行盲兽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在黎明或黄昏捕杀其他种类的盲兽,导致不少中小型盲兽演化出了斑马纹,这是由于不同颜色吸光效率不同,这种冷暖色调交替的花纹在盲兽的视野里就会像迷彩一样起到迷惑的作用。当然这只对昼行盲兽有用。
另外,盲兽的这种针对恒温物种的感官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些冷血物种的相对繁盛,在热带一些体温与环境相同的动物在盲兽面前就是隐身的,一些冷血伏击型猎手也是少有的几种能对盲兽造成威胁的家伙。
补充1:
重要劣势:“可见光不可见”。
由于可见光的波长跨度较大,传播距离较长,能看到可见光的生物往往可以看到很远的距离,而具有四色视觉(可见光三原色加紫外光)的鸟类甚至可以精确的看到数公里以外。盲兽的绝大多数可视范围都处在红外光区,为了看到波长更大的红外辐射,视锥细胞需要增大体积,导致这个下纲的物种看东西的像素不是很高,而且看不了多远,只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移动目标和差温物体十分敏感,因此它们对来自空中威胁的预警能力较差,这也是它们中的大多数成员都选择夜间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绝大多数盲兽通过超声波进行辅助预警,两种高精度感官配合使用的精度会比单一感官有效得多,也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视距的不足。
补充2:关于盲肠
盲兽下纲起源于真盲缺目,这说明它们在生理结构上有一个重要缺失:盲肠。也就是说在盲兽大型化后,首要解决的就是消化问题。食肉兽和食虫兽往往不需要太强的消化能力,因此那些食肉的盲兽就草草的演化出一种带薄膜且不易感染的“伪盲肠”凑合用了。从实际效果上看,这一策略反而显得效果还不错,毕竟比起真正的盲肠,伪盲肠虽然功能简单了点,但至少不容易感染。
然而对食草兽来讲,盲肠就显得不可或缺了。毕竟在盲兽成为下纲的时代,有好多种消化能力强到不讲道理的王道食草兽,这时候如果连盲肠都没有那就不用混了。于是,盲兽在食草这方面可谓十分拉胯,只有极少的几种盲兽是专业食草的,它们通过演化出多个复杂的肠道回流重吸收结构替代了盲肠的功能,我们可以戏称之为“九转小肠”。
(8)目级分类
盲兽下纲分为两个总目。
A、锐齿兽总目:长有发达的犬齿,一般擅长撕咬
①夜叉目:盲兽中的食肉目,分为长颊亚目和短面亚目,属于主流食肉兽,占据食肉目的生态位。
②魍魉目:一般居于树上或峭壁中,擅长攀爬,部分种类长有皮翼,杂食,以植物果实、昆虫、小型鸟类及两栖类为食,占据鼯猴和树鼩的生态位。(魍魉为木石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