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啃文书库 / 未分类 / 凤凰坟 / 祭拜(1/4)

祭拜(1/4)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三章第十二节
  清明节,父亲会带着她和哥哥走到山岗上去上坟。路并不宽,约只有三分米,时不时横贯着一根根拱起的毛鞭。右边是杉树、毛竹。侧面是裸露半边的山崖,崖下是进村的路。穿过了山岗,往右走几步,见有一处石块和着黄土搭建起的正方形小窗口,一些草藤垂下来。父亲说里面埋葬了一个祖先。因为年代久远,有些不明显了。父亲用镰刀砍去野草,用锄头截断地底的竹鞭和树根,认真地修葺了一番。然后烧纸钱,点香火,放爆竹,插一根竹棍,上面挂着一串铜板状的白色冥纸。三人拜了几拜,起身离开了。
  然后,他们向右走,经过一栋瓦房和院子,直走,接下来是外来户的那排平房。通过他们门前的笔直小道,不远处就是半圆形的毛竹林,沿着林边小道走,竹林右后方是一片草坡,小女孩家的祖坟大都安葬在这一片区域,有七八个。母亲说:曾经家里的人想把祖坟迁走,有个风水先生路过,告诉他们,此地是凤凰形,是一处风水宝地,不宜动,以后有福,家里要出人才。
  来到坟前,父亲、哥哥拆包装带,把纸钱堆成一堆,开始烧。她站在一旁看。旁边纵向有一块七分亩旱地,干干净净的没有长草,母亲拿来种花生。每年夏天,母亲带着她来地里,她用锄头蜻蜓点水似地打一排坑,小女孩跟在后面撒花生。一个洞放三颗。母亲又回转来,用锄头把每一排推平。两周左右,嫩芽冒出土地了。再来看时,一丛丛绿色的植株形成了。花生叶像绿萍的叶,薄薄的圆圆的,每一片有三瓣。小花皱成一团,像炸碎的气球片,是橙黄色的。中秋节前,母亲扛着锄头拎着篮子,带她来到地里。她按植株挖下去。虽然表面的土坚硬干燥发白,里面却漆黑潮湿,植株下有无数的细根,每个根上连结着一个花生,足足有一大捧。剥开壳,里面的花生很饱满,有淡紫色的外衣,吃在嘴里是脆脆的、很坚实,微甜。也有的花生还未长成,外壳呈米白色,像一枚小水滴,嫩嫩的,可以直接吃。
  家里会将花生晒干,用肥料袋子装起来竖在客厅墙壁旁。黄昏时,父亲总哔哔啵啵地剥花生壳。果实倒入饭碗里,壳装在簸箕里,然后哗啦啦倒向鱼塘边沙滩上。他用油炒花生下酒。花生炒熟依旧放在饭碗里,只大半碗,他手里抓一撮食盐往上洒。盐的晶体呈正方体结构,像微小的冰块。偶尔有一颗盐液化了,花生像冒汗似的。父亲拿筷子把花生拌了一拌。大部分盐晶体依旧附着在花生上,吃在嘴里既香甜,又有纯粹的咸味。家里的老鼠晚上在房梁上上窜下跳,弄出动静。有时传来哔哔啵啵的声音,牙齿咯咯地咬东西。小女孩在睡梦中,听见母亲说:“听,老鼠在吃东西。”白天一看,麻袋有个大洞,旁边有一小堆花生壳。稻谷也遭了殃,金黄的稻子从麻袋洞口倾斜出来一摊。
  从花生地回来后,站在山岗上看去,村里第一户是一对老夫妻。他俩自给自足。靠墙一侧整齐地码好劈过的松柴,门口总是竖立一个半米高的木桩,平时老汉就在这上面劈柴。旁边堆了一堆用剩的石块。他爱骑自行车到村小学附近的商店买酒喝,有时从街上带一瓶回来。后来,量变大了,开始打酒喝。每年夏天,他用小小的瓷酒杯,半口半口龇着酒。桌上的瓷碗里摆着半碗煎过的白豆腐,豆腐被煎的一面金黄。他还发明了酱油汤。是一种用猪油、酱油、食盐加开水兑出来的汤。他吃一口白米饭,喝一口汤。他老婆,一个肥胖的老妇人,就坐在旁边小凳子上剥山坡上、鱼塘边拔来的野笋。竹笋堆成一座小山,她经常要剥一夜。有时,她关了灯,想休息一会儿,门缝透进了微微亮光。于是她拿湿毛巾抹把脸,提着竹篮到街上去赶早市。她大概只一米五五的个子,腰身与直径四分米的水桶差不多,所以她走路很慢。孩子上街用半个小时,她得走四十几分钟。而提着二三十斤的笋走到街上,本身也是极辛苦的事。整个夏季,她是在砍蓖麻、刮蓖麻,或者在拔笋、剥笋的劳动中度过。每日夙兴夜寐地忙活。她不是个擅于讨价还价的卖主,基本上别人给什么价她就接受什么价,大多时候,别人卖什么价她跟着卖什么价。开个玩笑来说,别人不要钱她也会跟着不要钱。她的菜很鲜嫩整洁,却不敢要价。因为她脑子里没多少知识,十分单纯。她挣的是辛苦钱。她很宽厚仁爱,卖菜时,还白送别人一些,可是镇上有些市民,经济条件比她不知要好多少,却又精明又挑剔。她挣的确实不多,自己也舍不得花。平时卖麻的钱,卖菜的钱,除了一点点积攒,基本都让老汉买酒买菜了。可是,老汉家务事不帮忙。他从来不帮忙剥一根笋,刮一根蓖麻。仿佛出于某种原则,妨碍了他这么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