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即‘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木而瞑’
还有我们认为的佛道两家的厌世与无情只是看到的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这个是我猜测的,‘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庄子》和佛经,一句话概括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看,永远不会懂,只有按照书中的方法长期实践,当达到了书中描述的境界后才会懂,跟学习西方哲学的方法完全相反,实践在前而不是理论先行。那么道家与禅宗的区别是什么?我们知道佛教中讲求得智慧的具体实践方法是戒定慧,定慧一体,其实就是禅定。而道家似乎并没有讲具体的实践方法,还是那些无为、清净、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等等一些似乎让人不知道如何具体实践的道理。这就像迷路的人去问路,道家是指点方向,禅宗就像引路人。还有我发现,道家更偏重人间事,从外境入手扫相,让心往内看,禅宗是明心见性也就是意识思辨,这种方法更彻底。如果某个阶段的烦恼大多来自自己内心的思绪纠缠,那就多偏重在佛经的学习实践上,如果更多的烦恼来自外界的事情,那就将阅读实践重心放在老庄上。最后从自我实践感受来讲,佛法确实像佛陀说的那样,像渡河小舟,渡过河之后就可以丢掉了,如果我的判断没错我就是顿悟了,顿悟的感觉就是自己刚上道,也就是禅宗是求道路上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至关重要,这一关过了后面的路会好走很多,接下来还需要慢慢修行,庄子和道德经依旧还需要,不过不需要根据书里面的内容去实践,而是实践过程中从里面找答案验证,就像庄子里面讲的真人呼吸到脚,这就是快顿悟的标志,所以只需要偶尔翻开看看,以后不用再看书了。原来读书是有尽头的。
对老子和庄子我有点自己猜测的想法,老子看见的道先天地生,他超越了时空用一种我目前无法理解的方式看见了道,难道他从一个普通人变成至人这个过程没看见点其他什么东西,为什么不讲,讲了会怎么样,庄子是不是想往下走一点来接引大家,那他就必然会讲老子没讲的那部分东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雄奇怪诞,他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在掩盖什么,只能说老庄是给聪明人看的。也许庄子内篇真正想讲的也就那一两句人们不敢相信也相信不了的话,话不能明说并不是怕泄露天机会遭天谴,而是人总是能精准地偏离正确的路,就像佛教都以最精简的方式告诉人们要么做善事要么去打坐,都简化成这样了还能弄得乌烟瘴气把佛教搞没了,这还能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