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胜利之后的老朱对造船技术的重视自然不言而喻。
要不是亲临现场,苏缘根本难以想象这成千上万名船工,在造船厂里造船的火热场景。
不夸张的说,龙江造船厂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造船厂!
能与之抗衡的,也许只有福建那边的船厂了。
说实在的,有着这种领先世界百余年的造船技术,大明没有像西方那样征服世界,反而只是用来宣扬国威,实在是暴殄天物啊。
当然了,这也主要是因为我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嗯,是这样的,爱好和平。
不过说郑和下西洋只是用来宣扬国威,这一点确实是有些偏颇。
因为宣扬国威确实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
其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朱棣想要官方垄断大明的海外贸易!
与人们印象中的,郑和下西洋的终止是因为劳民伤财,损耗国力的印象不同。
郑和下西洋为大明朝廷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利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大宋的海上丝绸之路想必都清楚,一开始大宋对外的海外贸易就是官方垄断的。
只不过生意越搞越火,一处广州港已经满足不了大宋的胃口了。
所以后来便开放了多个对外贸易窗口,也不再官方垄断。
大宋能赚钱的事情,到了大明怎么就转身一变,成了劳民伤财,损耗国力的事情呢?
要不是海外贸易带来的天量财富,南宋在席卷了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攻势之下,能不能挺44年还要两说。
再者,郑和带着一整支舰队的财物出发,回去就是空空如也?一点东西也不带回去?
这是把三宝太监当傻子,还是把朱棣,或者监国的朱高炽当傻子。
正所谓事不过三,这种亏本的买卖谁会连着干六次啊。
既然如此,真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由于明初厉行海禁,所谓“片板不得下海”。
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人能出海,那他就占据了大明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进出口市场!
而且是全部!
这可以从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及停泊港口,太仓所属的刘家港说起。
郑和下西洋开始之后,太仓便一跃升级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黄金口岸。
可以说是“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财赋甲于天下”。
即便是到了弘治年间,也就是1500年前后,太仓附近依旧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而且由于下西洋需要进行大量的物资采购,更加刺激了太仓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所谓是“遍地植棉”,纺织业极速发展。
要是郑和没有从国外进口商品,如何实现“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
要是没有出口,太仓遍地种植棉花,发展纺织业干什么?
明代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里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
也就是说永乐年间靠着郑和下西洋,国库充盈,贫穷百姓按照命令转卖货物,在此当中有许多人因此致富。
永乐年间的朱棣闹得多欢啊。
修建北京城、五次北征蒙古、南讨安南、疏浚大运河、修永乐大典,哪件事不需要大笔的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