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如今,随着在原篮球场建成的新食堂落成营业,曾经的新食堂已经走向没落,这座已经落成三四十余年的食堂,已经成为快递小哥就餐场所了,曾经的老食堂也一座一座的拆除了。有时候还能回想起年少时在食堂中午排队打饭的场景,在熟食区买一小截香肠解馋的场景。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体育活动的普及,大院里中央马路靠近工作区,也就是我们口中二道门的南北两侧,搭建了很多水泥兵乓球台,我就在那个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学会了打兵乓球,于此同时,在篮球场南边也开始修建一座小型的足球场,据说中心路口曾经耸立的***像,就埋在足球场下面。在整个八十年代,篮球场,足球场以及散布在大院里兵乓球台,就成为我们这一波孩子放学回家前的娱乐场所。对比现在的孩子,只会宅在家里玩电子产品不同,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们,日常娱乐相对还是比较丰富的,玩沙子,翻砖垛,地基下、毛坯房里钻来跑去,偷偷潜入幼儿园里偷摘海棠等等,真是父母不喊不回家。那时候,虽然是六天工作制,但下午只有两节课,作业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时间,都是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尤其是小学时代,大部分孩子都是大院子弟,相识相好的都会相约到哪哪哪去玩。真的很怀念年少时的时光。
八十年代,这十年从小学到高中,从孩儿童变成少年,学会了了打兵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学会了骑自行车,也在八五年的八月顺利的拥有了人生第一辆26凤凰的男式自行车。小学的最后一年,万泉河路通车了,之后开启了三年骑行的初中时代。大院的外面,陆陆续续的有了一些早点摊,在西苑医院和大院中间地带的石桥上,出现了摊煎饼的三轮车,也出现了一个报刊亭,至此在家吃早点的时代结束了。要么不吃,要么就在大门口外来一碗馄炖一根油条,要么趁着人少来一个煎饼果子。再看看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优越,但想找一个吃着合口的早点铺都成为一种奢望。随着大院东墙外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大院的小卖部和院外的小商店,甚至曾经赖以生存的粮店,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点点的消失,这也为之后大院外扩奠定了基础。逐渐的,通往西苑车站的道路变得热闹起来了,大院四周也修建了几条对外的通道,四周农田也慢慢的萎缩,直到消失。375路公交车让大院里的人去五道口方便了,西苑医院南门外的道路也打通了,去往海淀镇和中关村的选择不再是332路公交车了,汽车也不再是颠簸的土路了,这时候也见到了越来越精彩的外面的世界。万泉河的周边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学校,海体,不仅这些,一些十几层的高楼也在万泉河变耸立起来,名曰芙蓉里。有一部分大院里的搬到这里居住。儿时的玩伴晓辉是第一批进入万泉河小学的,那一年,一九八五年,大院里大部分小学毕业的孩子们,一拨轰到了十九中,刘念儿去了六十七中,另外还有极少数大院孩子,也许是小升初成绩优秀,去了一零一,或者八一,更多的人还是去了十九中。中医院的同学和其他院外的小学同学,从这时就分道扬镳了,也从此失去了联系,也许就是现在见到,也未必能叫的上名字。